今天,希盟政府做的一切,和國陣納吉之前的方向一樣。也就是說,華裔即使不想接受,還是必須面對。
有很大部分的馬來西亞華裔子弟是在漢語圈讀書、成長,就連很多到歐洲澳洲美國讀書的馬來西亞華人都“抱團取暖”,與來自馬來西亞、中國、香港、臺灣的華裔學生待在一起。畢業後,也是在漢語或英語圈子工作。
ADVERTISEMENT
我們這一大部分華裔,對馬來西亞大多數的馬來人和其他土著的宗教文化的認識都是停留在片面。我們固然會說馬來語,但是和友族的交流甚少,多數都沒有友族的知心朋友,即是那些我們會一對一,花上數小時談心事,相知超過10年的馬來朋友。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對馬來西亞的認知,是來自漢語和英語的圈子。當然,英文圈子的馬來同胞也不少,但絕對不是大多數。這些馬來同胞或許能理解華裔,思想和華裔相似,對國家的理念和發展方向也一致。所以很多華裔錯誤的認為,全馬來西亞的友族同胞都是這一種想法。
譬如,每年國內1308所華小,有3至4萬非華裔就讀。除以6個年級,每年入讀華小的非華裔生有6000人。這6000人,馬來人可能佔了一半,即3000人。在每年入讀小學數萬名馬來學生中,這三四千人在比率上就差了一大截。
但很多華裔認為,馬來家長送孩子到華小,是對華教的認可,意思是說,馬來人普遍上越來越能接受華教。這是罔顧比例,和不理解大多數馬來同胞而產生的想法。
現實上,近年來友族同胞因為除了“民族主義”以外的其他原因,例如華裔的心態、國語溝通能力、政治等因素,而更加排斥華教。
以前,很多老一輩的華裔,會因為某些華裔政治人物戴宋谷,而被政客煽動認為這些人“出賣本身血統,迎合馬來人”。
還有人認為,生在馬來西亞就應該被平等對待,不要有土著和非土著之分,而且要求承認統考、要求政府制度化撥款華教,並且給予與國民學校同等的資源。
國陣執政了60年才經歷改朝換代。當時很多反對黨華裔政客,要求陣政府重視此類“訴求”;與此同時,只要把“出賣華人”的帽子套在執政華基政黨頭上,自己就能成為“民族英雄”,並在華裔選區獲得支持,何樂而不為?
但是,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一次由敦馬領導,一次由安華掌權,華裔毫無保留地支持希盟,到了今天,才瞭解事實是怎麼一回事。
就一句話:“一旦實施華裔相關政策去滿足華社,就會失去馬來票,然後失去政權”。敦馬哈迪已經被華社唾棄,因為他被華社認為“出爾反爾”,靠著華人票二度拜相,卻走向種族主義。
但是現在執政的不是敦馬。安華靠著華裔95%的支持率,竟然連111席都拿不到,要靠其他“非華裔”支持的政黨方能組織政府。
如今,別說承認統考、增建華小、制度化撥款,就連2023年迷你財政預算案裡,都沒有提及“華校”。當教育部長被問及會否承認統考,答覆是,不會,而且沒有這個打算。
無論多麼厭惡納吉,多麼痛恨敦馬,多麼恐懼慕尤丁,這3位前首相的預算案,都會有數千萬“非制度化”的額外撥款給華教。華社生氣嗎?當然生氣。但一句話就蓋過一切“我們要馬來票,不要得罪馬來人”。
此外,22次特別開彩減少至8次、保留華小爪夷字鑑賞,華社都把怨氣吞入肚子裡。有人要求安華下臺嗎?沒有。有人示威抗議安華政府嗎?沒有。有人轉而支持國盟以外的反對黨,如MUDA嗎?甚少。
最後,就連阿末扎希表面罪名成立,處於抗辯階段,總檢察署暫停提控,華社也只能說“我們需要巫統和馬來人的支持”。也就是說,反對“貪汙腐敗”的原則,已經被拋到腦後。
對於這樣的一句話,一些比較生氣的華裔會在社交媒體寫一兩篇評論來發洩情緒,但整體上華社在安華的領導下,瞭解了一個事實:我們必須瞭解馬來人。
我,戴子豪,心境和今天的華社是一模一樣的。只是我提早了解大多數友族同胞的心態和心態轉換,所以提早接受以上的事實。
我在2018年曾經被一些華裔朋友說是“迎合馬來人”。今天,希盟政府做的一切,和國陣納吉之前的方向一樣。也就是說,華裔即使不想接受,還是必須面對。怎樣面對?可以繼續口裡不一,或者坦然接受這些事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