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宗教與背景的人民對平安符各有闡釋。體質偏向敏感或較為虔誠的信徒幾乎平安符從不離身;一般民眾或把平安符視為旅行的必備用品,出門在外,必帶一個平安符。有的人選擇把佛牌、神像或縮小版的經文掛在胸前,有的人手腕戴佛珠,還有一些人悄悄地把相關物品藏在隨身攜帶的揹包。平安符無形中散發的安慰效應,以形形色色的姿態體現於旅者身上。平安符款式各異,不過卻未必限於宗教物品。但凡能為旅途捎來安全感的物間,皆可總歸為三個字——“平安符”。
外婆家前院種了一盆“抹草”,那是民間相傳具有辟邪效用的植物。小時候與家人旅行、到醫院探病、掃墓,或參加生活營,媽媽都會到外婆家給我摘幾片帶梗的抹草,收在一封紅包內讓我放在揹包。若獨自外出,媽媽也會在裝滿抹草的紅包封寫上“一路順風”或“平安順利”等大字,囑咐我將這封抹草紅包收好。
ADVERTISEMENT
以往的我會把抹草紅包夾入筆記本,塞進揹包。然而,每回提取筆記本的時候,我幾乎都把抹草紅包的事忘得一乾二淨,它總咻一聲跌到地面。由於擔心被別人發現,我迅速撿起抹草紅包,佯裝若無其事地把它歸置原位,左手還摁在筆記本上,以至於後來我都把媽媽給的抹草紅包藏在揹包暗格,而非置於筆記本內。
身為旅者,抹草紅包對我而言與隱私物品同一類別,是無法見光,卻非帶不可的平安符。散文課導師曾用“平安符”比喻旅行時攜帶的一本書。對練習寫作的人來說,旅行除了是吸收故事的過程,也是感受心的訓練。完成一天趕鴨子式參訪,回到旅館洗漱之後的閱讀,亦是旅途重要的行程。老師的比喻不禁讓我回想小學時期的自己。當年的我喜歡隨身攜帶一本紅蜻蜓小說,不管到診所看病,或上餐館,甚至旅行,紅蜻蜓小說一直是我的精神糧食。直到我漸漸長大,試圖涉獵更廣泛的閱讀範圍,紅蜻蜓小說才不再是我的唯一選項,但外出時揹包仍得置放一本書,並偏好文學讀物。
書籍也可以是平安符
疫情趨緩,南北大道逐漸恢復往日的車流,我亦因為學業較往年頻繁來往雪蘭莪。每一趟驅車到雪蘭莪的路程多少可稱為一程旅行,但隨行的平安符除了媽媽的抹草紅包,還有一本讀物。雖然每回到雪州都課業纏身,筆記本電腦、課本、文件或講義、衣服佔了大半的行李箱,但我依然堅持挑一本最薄的讀物收入文件夾,裹在衣服,塞進行囊。華人社會流傳“敬惜字紙”的傳統觀念。從小媽媽就耳提面命,將外公說過不能把文字類的課本、作業、字典、報紙等擱在地板,或與其它物品混放的思想灌輸於我,導致我整理行李箱,收納文字類的物品時會多一些繁瑣的步驟。
一個星期前,我到金寶參加開題考試。備考前的一個月,我幾乎把大部分時間用於翻閱文獻,反覆檢閱研究計劃書,以致私人閱讀時間被剝奪。當時,我帶了馮以量的《陪你到最後》,作為我的平安符陪我到金寶。巴士的誤點,使我歸途緊急改搭火車,我在人來人往的火車站一頁、一頁地翻閱《陪你到最後》,竟然在兩個小時內讀了142頁,心境也沒受外部環境干擾,還感到史無前例的平靜。故此,我忽然明白了老師課堂上所謂“旅途中的一本平安符”的意義。書籍在嗜書者手上,宛如信徒手握經文,讀者不會因為浪費時間而深感惶恐,或者因為多餘的時間而不知所謂。反之,這本平安符讓我賺取額外的思考空間,稍微彌補了我先前丟失的閱讀時光。我在火車站讀讀書、看看人,等待的時間很快消磨過去。
近年外出旅行,我嘗試帶過詩集、散文集、微型小說集及短篇故事集到不同的目的地,唯獨長篇小說不曾被我認領。除了書籍的厚度,長篇小說的敘述方式也使我必須秉持一氣呵成的方式閱讀,旅途中走走停停的節奏所產生的閱讀割裂感,不適合翻閱長篇小說。
雖然“平安符”是信仰的泛稱,但它未必是宗教物品的指謂。換言之,只要心裡深感踏實,書籍也可以是平安符。無論神明保佑與否,行李箱內的平安符一樣守護著離家的人。未來,我也希望自己能兩手空空地到各個地方旅行,為它寫下一則故事,讓心目中認定的平安符,從有形變無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1.这回轮到我“被教育”了!
“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平时学生犯错,我总是让他们写文章长知识。这次轮到我“犯事”,他们岂会轻易放过?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明明是星期三,我却把时间表记成了星期四。按照“错误的记忆”,4A原本没有华文课,我却安排了一场辩论比赛。而本该有课的4E直接成了“弃婴”。
等我辩论结束后神清气爽地走到4E教室门口,他们起哄说:“老师,你的课已经过了。”我当场石化,脑袋里一连串问号:“我的课不是第三、第四节吗?”回过神来,才明白是自己记错了时间表。
我试探性地问他们:“那刚才两节课,你们都干嘛了?”
他们同声同气:“站着朗读了3篇文章。”
嗯,真乖。
“老师,我去办公室找你3次,都找不到。你的闺蜜还打电话给你,你都没接。”
就是那么恰巧,我当天没带手机出门。因为担心辩论赛激烈声会吵到SPM考生,所以我们在会议室进行,他们当然找不到我。
接着,判决书下达——“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全班热闹起来,像似支持同学的建议。哦,这回轮到我感受“被教育”的力量了。我对他们回眸一笑,僵硬得像断了电,然后瞬间消失在课室门口。课室里传出笑声。我心里嘀咕:行,我写,反正我天天都在写!写完再让你们写读后感,看你们后悔不后悔。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既然是华文课引发的,就当抒发我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吧!
2.华文让我踏上写作之路


当年,我在他们的这个年龄,便对华文情有独钟。在那个没有手机、少有诱惑的年代,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阅读中。青涩的青春年华里,我怀抱着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每天清晨4点就设闹钟起床,点起油灯细细品读。后来,在二姨家第一次接触到《马来西亚日报》。由于家里没有订报纸,我便经常跑去二姨家读报。那时,我特别喜欢追读报章上刊载的严沁小说——《鬼屋》。
偶然间,我又发现了报纸上的“莘园”版投稿天地。那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流连忘返。渐渐地,一颗写作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萌芽,开始激发我提笔写作的渴望。从此,我对华文的热爱更加深厚,为写作迈出了初始的一步。于是,我用笔名“雅雅”开始了写作之路,用笔尖把文字爬成一格一格的小世界,投稿给《马来西亚日报》的“莘园”版。幸运的是,不少作品被录用刊登。这让我备受鼓舞,加上稿费的激励,写作变得格外勤奋。起初,我的文章大多是虚构的小故事,后来,我尝试写小说。或许是因为对小说的热爱让我拥有许多天马行空的遐想,非常幸运,那时创作的小说《错过》被连载刊登,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这些作品的剪报,我已经小心保存了30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如今回头读那些稚嫩的文字,总会忍不住莞尔一笑。
3.用华文书写青春与梦想
中六那两年,学校未开设华文班,这让我感到十分失落。但我和另外4位同学决定自修华文。回忆起那段日子,手中常常捧着厚厚的《三国志》。那是文言文版的,阅读起来十分艰难,也不容易理解。为了更好地明白三国的故事,我通过父亲的朋友借来一套《三国演义》的戏剧,反复观看。此外,每周二晚上,我都会准时收听电台广播的三国故事,再通过写作投稿的方式,加深对三国人物的理解。除了《三国志》,巴金的《寒夜》和《文选》中的经典篇章也深深吸引了我,它们的文字让我回味无穷。这些自学华文的经历,不仅磨炼了我的意志,也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最终,凭借中六成绩,我被师范学院录取。少女情怀总是诗。在师范学院时,我以“杨过”、“小龙女”为笔名创作了许多关于亲情与爱情的小说,收录于《凿石集》。这些文字承载了我的青春记忆,记录了我与华文文字相伴的美好时光。因为热爱华文,我选择成为一名华文老师。回首这段历程,虽充满挑战,却让我更加珍视学习华文的初心与收获。
问我为何爱华文?都是因为阅读小说和写作这两件事。
巴金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因为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想,我也一样,生活中拥有不一样的感情,触动书写的灵魂。
对我而言,热爱写作或许源于对丰富生命足迹的感悟,抑或是因在平凡生活中捕捉到了那些不平凡的瞬间。青年时期,我逐渐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捕捉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身边隐藏的美好与自己独特的生活故事。在这一阶段,以笔名“寒心”写作投稿,内容从小说转向散文,因为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将心中所想化作文字倾泻,用文字交流情感,记录点滴心绪。后来,我参加了傅承得老师的讲座。记得傅老提到,写作要为自己的文字负责,因此他始终以真名投稿。从那次讲座之后,我也放下了笔名,开始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投稿。这段期间写作逐渐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我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这时我发现,写作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理解自我、关怀世界的心灵实践。通过写作,我得以深入探索内心,同时与外界建立更深的联结,让生活的点滴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写着写着,我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散文集——《记忆·卷起千层浪》,字里行间记录着自己的真实故事。
4.推广华文写作 传承文字之美


能继续用华文写作,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深感庆幸,自己遇到了许多愿意执笔写作的学生。这些年来,因为对写作的热爱,我在校内积极推广写作的风气,与学生们一同踏上这条文字之旅。从最初的不情愿、不知如何下笔,到如今他们愿意写、能够写,这一点一滴的小蜕变,思维的逐步成长,总是让我由衷地欣慰与欢喜。
每年都有多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写作比赛。我常对学生们说:“写吧,得不得奖并不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参赛,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只有不断练笔,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相信,每一篇文章都会成为他们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



尽管有些比赛未必受到教育部的正式认可,但我坚信,学生们正是通过参赛,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写作技巧。他们不仅丰富了写作题材,拓宽了视野,还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对生活的观察力。那些愿意写的学生,总能让我看到他们在不断进步;而那些抗拒写作的学生,却始终停滞不前,即使勉强拿起笔,也难以下笔。这就是差距所在。写作的路,需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真正的关键在于坚持。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心之所向。
在校园推广写作并不太容易,繁琐的审核工作常让我感到疲惫。然而,每次有学生递交作品,我总会全力以赴,或许是因为珍惜他们的努力。每当看到他们在比赛中获得,脸上洋溢着喜悦,我内心也充满难以言喻的满足。这份满足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在推广华文教育的路上倾注更多心力。
因为华文,我们相遇,这是一场心灵的共鸣,更是一份传承的使命。因为热爱华文,我们携手踏上写作的旅程,用文字记录心声,用故事点亮生活,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独特篇章。写到这里,我才发现,这篇文章早已超越了被学生“惩罚”的初衷,而是自己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在学生的激发下重新涌现。愿每一个文字,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每一次书写,化为创造未来的起点。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