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会员文

发布: 8:21am 22/09/2023

吹水佛偈(下)

佛言佛语

悲智双修

定心剂

念咒

光明真言

持咒

佛缘

无助

May子

恐惧

大牌档

May子 | 吹水佛偈(下)

我发现我们其实都在铺满“”的机会里跌撞成长。回到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要治愈自己也要能同理自己的过去,慈悲自己的遭遇,认清楚因果和缘起缘灭,然后能放下过去回到当下才是最关键……

002
在尼泊尔的家,Tulku正为我请的”大日如来“佛像入藏,每次他碰我的头,我都起鸡皮疙瘩。请”大日如来“尊是反正自己已经常念”光明真言“咒。

ADVERTISEMENT

我从中二开始,学会了“”后只懂得背起来。直到17岁遇上亲人往生,才算真的好好用上。自此之后,遇到死亡疾病,心里感到时,至少能靠集中心念,将情绪转向善意祝福。把无能为力转为心有余力,兑换心安。慢慢的,咒语就变成了自己。你说是我注入了力量于它,还是它加持我?我想也许已经二合为一。连发恶梦也念“光明真言”,应该就是到达潜意识了。念咒也许就是除父母薰陶以外,在我成长历程中自己结下的

听过了很多但一知半解,找师傅“讲经说法”的内容也要找到跟自己的吸收节奏、生活语言比较并行的才行。比较倾向的,缓慢说解的,听到好像不怎么过瘾,有些又很难点到、牵连到既有的活着观念。只能说我是顽强众生,难以调伏。直到遇到KK手传香港了一法师讲解地藏王本愿经的CD,我才发现原来“佛法”可以挺好听挺过瘾,像一个DJ在我耳边讲经说法。记得当时我跟Jack叶朝明还兴致勃勃一起助印“了一法师”的讲经CD,非常热切。只能说广东话总是比较传神和“盏鬼”。至今,听了一法师最让我觉得感恩的是她调教了我看待因果的方式,以及提供了我看佛经的基本逻辑、概念,给了我更多连结点。

理解了一些有趣的,就当然跟“吹水梁”喝茶聊天了。这位长辈就会以他所知道的点出更多的脉络、概念补给我。近日我对于“悲智双修”很多疑惑。悲是慈悲,给予爱是慈,为人拔苦是悲,慈悲就是要同理并实践帮助。但“悲智双修”说智慧也要同时修,智慧是整个讲“抽离”、“断舍离”的部门。基本上要济世又要隔离。一个人去短期出家也就是修离世间,回到本位又不失入世间。各门各派佛教着重点不同,就看哪个配套比较吸引,比较能治愈、补充现代人的价值观。又是一个矛盾或相对,乍看下佛法总是提出很多相对点,例如色与空、大乘小乘、悲与智、吸与呼、因与果、真与幻、我执与本真。

回到“悲智双修”4个字,到底怎么同时做到同理和抽离?到底怎么又爱又不爱?那天早上醒来迷糊中,眼睛闭上竟然还在消化这个。其实我们一生中就是整个舞台,我们前后不断的修爱与不爱。快速回溯一下自己的过去至今,爱不得留不住很多,然后我们要走出来就是要修“智慧”要抽离。对一些人来说慈悲容易抽离难。即便被伤害过也不否定付出的价值,那就是慈悲。当遇到缘分不足的事就明白地离开那就是智慧。我发现我们其实都在铺满“悲智双修”的机会里跌撞成长。回到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要治愈自己也要能同理自己的过去,慈悲自己的遭遇,认清楚因果和缘起缘灭,然后能放下过去回到当下才是最关键!把自己从过去抽离出来,就是智慧。不失去能通情达理的能力,能够把真相人性看进去并接受它的存在,同时又能简单地回到当下一呼一吸与心同在。“悲智双修”听起来很大离我们很远。但其实我们在人生路上都已经不断排练着……有了这个连结点,佛法其实不在忉利天也不在西方极乐,都在我们双脚实踏的人生平台上。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pm 12/04/2025
学校有多怕孩子?/刘雅琳(玻璃市)

儿子一年级报到日,穿着蓝裤白衣,兴高采烈地牵着我的手步入校园。

学校礼堂里,一到六年级的学生与家长齐聚一堂。第一场讲座的主持人是一位教育局官员。

话音刚落,她便语重心长地提醒家长和学生,要注重学生的品行(sahsiah)和纪律(disiplin)。她强调,教育部和学校系统会详细记录学生的行为分数,做了好事会被记录,犯了错也逃不过记录。她甚至列举了各种违反纪律的处罚方式。同时,她不断提醒家长,孩子必须按时上课,不可随意缺席或请假。

也许是去年的学生出席率不理想,让教育部和学校忧心忡忡。但教育部与学校是否应该反思,为什么孩子不愿意来学校?学校的任务,不正是设计更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为何学校解决问题的方式,像是在学生背后举着枪,逼迫他们上学呢?

听着这场长达一小时的演讲,我不知翻了多少次白眼。学校究竟有多怕孩子?为什么学生的第一天,迎接他们的却是这么多负面的预设?

新生的到来,不该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吗?他们的加入,不正是为学校带来新气象、新活力的机会吗?可现实却是,学生还未正式踏入校园,便已被层层戒备与防范对待,仿佛是潜在的罪犯,需要时时训导与监管。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看见孩子?他们是独立而完整的个体,不是任由成人按自己意愿塑造的黏土。

儿子听着冗长的马来语演讲,似懂非懂。最后,他用稚嫩的声音问我:“妈,为什么他们要丢掉学校?”

我一愣:“丢掉学校?官员没说要丢掉学校啊!”

“可是我听到 buang sekolah!”

我这才反应过来,他误解了“buang sekolah”的意思。我心想,是丢掉学生,不是丢掉学校!面对一个刚入学的孩子,我实在不知该如何解释其中的含义。怕给他增添心理负担,我只能轻轻一笑,转移了话题。

我不确定其他学校的报到日和迎新日是否也是大同小异。如果真是这样,我想问一句:学校,你真的这么怕孩子吗?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