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窮,不是不努力不上進,也不是目光短淺,別把這些和窮人劃上等號,更經常是大環境使然。
ADVERTISEMENT
19世紀的俄國小說家托爾斯泰,有一回行走在莫斯科的廣場上,一個乞丐向他乞討,托爾斯泰立刻掏錢,但身邊的朋友告訴他,這個人不值得施捨,因為他是全莫斯科最惡名昭彰的乞丐;托爾斯泰回答說:“我不是施捨給窮人,我是施捨給人道。”
好一句“我不是施捨給窮人,我是施捨給人道。”從故事中我們看到托爾斯泰的愛不拘限於貧窮,而是同時把愛灑向對生靈的關懷和憐憫。既然“為善”就不要計較那麼多,給了錢就別去查人家怎麼用!否則不就成了現代版的“嗟來之食”,成了極具侮辱性的施捨?國內,像托爾斯泰這樣“援助貧窮”但卻又懂得尊重受贈者顏面的人畢竟少數。
近日發生一起貧窮的單親媽媽領了超過100令吉的援助金後,她沒先購買柴米油鹽,反倒是買一些如花茶飲料、巧克力、棒棒糖、沙爹魚等非生活必需品,讓社工“覺得無奈”。社運人士賽阿茲米跳出來說,對非政府組織而言,援助的目的是幫助貧窮家庭解決最困難(最需要)的問題,但很多家庭的消費行為不理智。說白了,應該將錢用在刀口上,米糧以外的東西都別買。
賽阿茲米的分享很澈底,他曬出婦人消費單據與雙方對話記錄,使得這位有4個小孩(前夫入獄)的貧窮單親媽媽成為社會熱議的對象。他要求這位母親解釋,得到的回答說:“孩子在店裡頭一直哭鬧,我沒辦法控制,所以就買些糖果巧克力來安撫孩子;我控制不住,抱歉,我太奢侈了!”
賽阿茲米說,當他詢問這位母親為何購買一堆不必要的零食,對方卻給出很多“無關緊要的藉口”。經詢問後母親逐項解釋:“花茶飲料2令吉55仙?是的,我想喝,因為我很渴,家裡又沒冰箱;一包棒棒糖5令吉20仙?孩子想要,我就買一包,還有……”。
一番追問令人鼻酸,但賽阿茲米說,這個母親承認自己“奢侈”,知道錯了!看來這位社工只是在完成例行工作,並沒有真心關懷;這個母親非常偉大,為了孩子而接受嗟來之食,默認窮人不必有尊嚴,但她的心理素質必須夠強大!
社工人員或許是好意教育“這些領援助金的窮人”,在花錢時多想想才選擇買什麼?但教育的方式很多,這樣赤裸裸的扒開別人臉面的鞭撻,是不是過了頭?國內受援助的人口數以百萬計,我們不希望那些窮人家帶著罪惡感消費!
之前,國內貿易及生活費部副部長傅芝雅也曬出視頻:“136令吉30仙可以買到許多糧食,誰說200令吉不可以?別說謊!”傅芝雅如果不為了蹭曝光度,就是不知民間疾苦。但她否認,說那是今年7月的舊視頻,幕後主使者有政治動機。這視頻是她在7月拍的,7月用136令吉買得到的糧食,現在不行了?自己不思考為何民眾反彈,卻賴到什麼政治動機,標準的反面教材。
富裕限制了有錢人對貧窮的想像和理解。網絡上還流傳一則中國大陸的視頻,一位窮媽媽買了一包泡麵就讓孩子在商店外蹲吃了起來,一位路過的記者對媽媽說:“你怎麼讓孩子吃這樣的垃圾食品?”媽媽回答:“今天是孩子的生日,他想吃泡麵很久了,所以就給他買!”孩子生日吃麥當勞、送小玩具,這就是窮人家(或中等收入家庭)過得上最好的一天,沒窮過,怎麼體會?
是的,沒真正窮過就很難體會窮人家的生活;那個單親媽媽和4個孩子,可能想要花茶飲料、巧克力、棒棒糖已經很久了,今天僅用一點援助金來滿足一下米飯之外的零食,應該可以諒解,不要用道德綁架窮人。
人之所以窮,不是不努力不上進,也不是目光短淺,別把這些和窮人劃上等號,更經常是大環境使然。我們這些六、七年代出生的,童年時都很窮,割膠工人的平均月收入不到一百大元,父母倆要養活七、八口人,一家溫飽都成問題,五分一毛的零食都是奢侈品。50年後的今天,我們因為教育與努力而翻身;窮而後知努力,人生就有希望。
零食、玩具是小孩的必需品,柴米油鹽醬醋茶才是由大人張羅的事,當別人家的小孩天天零食不盡、玩具滿屋;單親媽媽的家雖窮,但為孩子買一兩樣小東西以滿足小孩的日夜期盼,沒什麼過份,因為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所以,別用100令吉援助金去對窮人說三道四。不如機會教育,教育單親媽媽的孩子學會感恩,學會將來也能回饋社會,把愛傳遞出去。
托爾斯泰的愛,不就不拘限於貧窮,而是同時灑向對生靈的關懷和憐憫?我們別把援助當成施捨,我們不是施捨給貧窮而是關心人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