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导航

|
发布: 8:00am 26/09/2023

教育导航

插画

插画师

三可马凯丽

彩铅

美术系

教育导航

插画

插画师

三可马凯丽

彩铅

美术系

插畫師三可馬凱麗 用線條記錄在地情感,以畫交換故事

报道:本刊 梁馨元 摄影:本报 黄玲玲
旅途中,一盒彩鉛一定在三可馬凱麗的行囊當中;走到喜歡的景觀面前便會駐足畫下,偶爾也寄給彼此作紀念。

走進插畫師三可馬凱麗的工作室,畫桌隔壁擺著一個只有旋鈕可以調頻道的老式收音機。她們說:“畫畫時不能太安靜,想要有點聲音啊。”然而,那輕微流瀉而出的聲音並不是浪漫輕音樂或咖啡廳的爵士藍調,而是本地廣播電臺。時而聽到熟悉的新聞播報,時而是DJ談話,“我們工作就是長時間留在這個空間,所有資訊都是來自彼此的口,一定需要聽點外面世界正在發生的事。”

畫畫,並不是一味低頭,只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事。她們用點線面連結在地情感,通過畫一個地方的建築,交換當地人珍貴的記憶。

ADVERTISEMENT

報道:本刊 梁馨元
攝影:本報 黃玲玲、受訪者提供

採訪一早,特意給三可馬(鄭櫟慧)發了簡訊,叮囑不需特意收拾工作室,就讓它保持平日原貌即可。見面那刻她笑說:“剛才和凱麗(鄧逸蘋)有偷偷討論要不要把工作室弄亂,因為平時都很整齊了,怎麼辦好呢?”

從事藝術工作的二人,日常生活卻是極其規律,只見彩鉛都擺在應當的位置,工桌沒有多餘的雜物。簡約而雅緻的住家式工作室裡頭,左邊是三可馬的工桌,右邊則屬於凱麗。

“我們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開。”即使家就在附近,凱麗仍每天早上穿好工作服準時抵達,“就是要有點上班的樣子嘛,”她笑說。

三可馬(左)與凱麗相識15年,彼此默契十足,在工作上也能互補——一人向外發掘,一人在內把關,三可馬凱麗這個團隊便從2019年創立至今。

插畫中的阿卡貝拉,線稿上色各司其職

紀律是她們創作生涯的關鍵詞。三可馬凱麗的打鬧聲在採訪過程中不絕於耳,兩人相識15年,彼此默契十足,在工作上也能互補──一人向外發掘,一人在內把關,三可馬凱麗這個團隊便從2019年創立至今。她們以插畫為生,教課、也接商業案子,理想與現實、正業與副業,把她們的時間與思考方式都切割成了一半。

就在剛過去的一週,她們於城邦閱讀花園舉辦的“手繪大馬:建築、美食與想象世界”特展完美落幕。貫徹她們的風格,每一條絕不含糊的線條,搭上靈活的彩鉛配色,再一次喚起老建築的靈魂。

行管令期間,許多店家的生意都低迷,於是三可馬凱麗買了一本50頁的畫冊,希望能通過畫餐廳與咖啡廳的方式互相鼓勵。後來有讀者建議保留起線稿,讓他們能夠參與上色的部分。

她們就像插畫中的阿卡貝拉。歌唱組合比比皆是,中音高音段落各司其職,但畫畫如何構成一個組合?尤其寫字、說話,必然人人有自己的熟悉的模式;相識的這15年當中,她們早已互相融入彼此,無論在生活、畫風或是個性上都是完美夥伴──插畫中她們是三可馬凱麗,放工後彷彿又迴歸自己。

線條連結在地情感,以畫交換故事

藉由筆下細膩的線條,她們換取了一籮筐的故事;而她們熟悉的建築題材,則多少記錄了她們的足跡。隨之,三可馬從身邊的書堆中抽出一本畫冊,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張老式新村板屋的插圖。2019年8月18日,她們畫的第一個小鎮就在雪州新古毛,“也是我們出道的日子,”三可馬笑說。當時她們參與“小feel文創市集6.0”,很快就被當地獨立式的老舊建築所吸引。

後來陸續去了幾次市集,來到森美蘭州的Bukit Pelandok。“很像我以前在萬津的外婆家,各式各樣的單層木板屋,很多顏色的搭配都很特別,也只有在鄉鎮才會看到。”三可馬說。

在森美蘭州的武吉不蘭律,三可馬凱麗看到一間間像極外婆家的老式板屋,便忍不住用畫筆記錄下來。

她們走進一個地方,用點線面連結起在地情感;當她們著手把景物勾勒在畫紙上,便會有人願意與她們交換當地的歷史或傳說。“有一個村子,村民都喜歡在自家門前種一棵大樹,她們相信這棵樹就是守護神。”她們翻動畫冊指認著每一間畫過的老屋,彷彿所有記憶都是新的。

聽過歷史,也認識一個地方的風土民情。後來,她們更想通過停留的方式,讓自己短暫從旅客變成當地人。今年6月份,她們就到檳城小住一段日子,畫喬治市地圖、發掘當地老店鋪,計劃累積150間出版成冊。一本畫冊,即安坐著一座城市的靈魂。

三可馬凱麗在旅途中

她們的插畫彷彿一直都在旅途中,而旅行更是她們相遇的起點。兩個熱愛旅行與畫畫的女生在機場移民局辦護照時巧遇,三可馬更形容凱麗俠女一般解救了當時被路人諮詢的自己。

“你也畫畫嗎?”“我也畫畫。”正是這麼一句對白,開展了二人往後的連結。

喬治市義福街(Jalan Pintal Tali)有一間特別的祠堂,名為名英祠。三可馬凱麗計劃為喬治市留下150幅畫,未來出版成冊。(受訪者提供)

兩個美術系畢業生,從事插畫行業彷彿順理成章,但間中她們也曾轉換跑道──記者、翻譯、銷售、營銷……爽朗的三可馬玩笑說“能者多勞嘛。”凱麗則損她:“就是隨波逐流。”兩人關係極其要好,像水一般進可攻退可守,就像她們對藝術的追求。

“我喜歡的事情太多了!”一如她們問:“怎麼可以沒有熱情呢?”於是,她們決定一起創業,先以路邊擺攤賣三文治為序幕,再一步步踏入文創市集。最初她們帶著“給自己寄一張明信片”的靈感去市集。“旅行時,大家不都想寄一張明信片給自己嗎?我們兩個就互寄,雖然不是每一次都能收到。”她們的明信片,並非旅途中街邊或旅舍印刷現成的卡片,而是兩人坐在一個流動的風景前,用畫筆貯存起來的當下。

三可馬凱麗認為,美不是唯一的追求;畫裡不怕髒,不怕亂,該有的東西都會有,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痕跡,賦予了畫靈動的生命力。

於是,一頁頁翻閱她們的寫生畫冊,只見定格的各國風光景物、建築,都是她們給彼此留下的記憶情書。後來,她們就帶著一個信箱到市集,“如果只是明信片,有人會買嗎?欣賞的人很多,但他們不會有衝動。”於是她們把信箱、郵票都帶去,讓途經的人們寄一封期待給未來的自己。

彩鉛不需與時間較勁,全然享受過程

三可馬凱麗的工作室,實際上也是她們家裡小孩的畫室。牆上貼著一些充滿童真的作品,都是三可馬教凱麗家裡小孩的成果。“他們都不愛用彩鉛,就喜歡用水彩或亞克力,他們喜歡學大人的模樣。”

滿滿生活音樂節,三可馬凱麗帶著信箱去市集,讓途經的人們能夠給未來的自己寄一張明信片。(受訪者提供)

然而當年歲漸長,三可馬凱麗卻選擇重拾彩鉛,那幾乎不需要什麼技巧便可為圖畫上色的工具。“官方點說,就是保持赤子之心啊”,她們玩笑說道。人們幼時第一次接觸的顏料非彩鉛莫屬,但弔詭的是長大以後不自覺便把它棄之一旁。

然而每每旅行,一盒彩鉛必在她們行囊之內,隨時隨地都能取出,坐在喜歡的景物面前開始作畫。畫彩鉛的過程不需要和時間較勁,可以慢慢享受。“想停的時候就可以停,網課時很多上了年紀的學生都畫得很享受。”

享受的另一個原因更是不需害怕犯錯。不似水彩或亞克力只能一步步往前,或以顏料覆蓋錯誤的顏料;彩鉛永遠可以重來,“如果顏色骯髒了,不用怕,拿橡皮擦一下又可以再來一遍。”

三可馬凱麗並不侷限於在網絡平臺或文創市集裡發佈彩鉛作品,她們也舉辦過幾場小繪展,其中也得到不錯的反應和迴響。(受訪者提供)

以畫複製現實,魔鬼藏在細節裡

“有人問,幹嘛把垃圾桶也畫了進來?”她們卻認為,美不是唯一的追求;畫裡不怕髒,不怕亂,該有的東西都會有,如生活中的垃圾桶,門上的鏽跡……正是這些看似不堪的痕跡,賦予了畫靈動的生命力。

看她們的線稿,筆觸極細,她笑說:“上課時總會有學生問,老師這個小小的可以不畫嗎?這個可以少一點東西嗎?”在細節上,她們對自己與學生都有嚴格要求,一個微不足道的門牌、樹上一顆垂掛的果實、或是路旁停著一輛摩托上的籃子……魔鬼永遠藏在細節裡。

除了設立實體手繪課程,三可馬凱麗受澳洲佛學會之邀,設立網課,遠程指導學員們學習使用彩鉛作畫。(受訪者提供)

因此看她們的作品,幾乎就像把現實複製在畫紙上。這15年的相處中,她們彷彿也複製了彼此的畫風,“日子久了,性格也會稍微接近,這是真的。因為我們的理念一樣啊。”

她們拿了四張出自兩人手筆的作品,外行人看來幾乎毫無二致。但她說再看仔細些,就會發現處理線條的方式、筆觸、下筆的力度,甚至是簽名上的字體,都能露出端倪。一人力道較沉厚,一人則較輕盈──若說線條能夠看出一個人的性格,那這些無意識的下筆,是否也呈現出某種神態?

蔦屋書店慶祝一週年活動,與三可馬凱麗攜手合作彩鉛筆上色體驗課程。(受訪者提供)
相關稿件:
星野攝影師張夢旋:拍攝星空是記錄星空歷史
泥土牆壁會呼吸 鄧文濟深耕人類與土地連接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