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的專業領域在馬來西亞有發展的前景嗎?非熱門專業有發揮的機會嗎?政府重視這些專業領域並捨得投資嗎?這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ADVERTISEMENT
上個星期,大馬籍的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紀家葵受邀前來星洲日報主講“逐夢生命科學30年”,出席聆聽的人群坐滿了整個文化廳,我雖然錯過了這場演講,但從記者寫來的稿件中,也可感受到內容的精彩和值得省思之處。
更精彩的,是紀教授回應聽眾的問題時,傳達了非常合理中肯的想法。跟提出問題的那名觀眾一樣,我非常有興趣知道他個人對“迴流大馬”的態度。
紀家葵是土生土長的大馬人,畢業於寬柔中學,19歲到美國求學和工作長達17年,過後長達13年的時間在北京清華大學從事幹細胞的科研工作。在海外發展30年的他,是在首相安華今年3月訪問清華大學時被特別點名,才被大馬華人社會廣泛認識。
儘管如此,紀教授在科學研究上的成就,卻是無人可否定的。
安華訪華時,公開招攬紀教授回馬服務,並表示會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要人”,這番談話對紀教授的成就表達了極高的讚譽。
現在,要看這位專家怎樣回應這個邀請了。
在上星期的演講後,觀眾問紀家葵,是否會應首相的邀約迴流大馬。他的回應可圈可點。他說,他可以通過搭建橋樑及資源整合為國家貢獻,但坦言,以自己目前在科研上的能力,如果馬上全職回國,並不能最好發揮自己身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角色。
紀教授認為,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他期望能以團隊的方式合作,齊心做到全球資源整合。針對許多大馬人在國外留學或就業,他希望大家積極看待國人在海外學習的現象,並認為這不一定是人才外流,因為在全球化的時代,哪個國家或地區能提供成長過程中更好的學習經歷,都是重要的考量。
紀教授的回應是非常得體也非常合理的,得體在於沒有推辭為國貢獻的可能,合理在於說出一名科研人員乃至於學所有長者所需要的環境、資源、待遇以及有否發展和發揮的空間。
他在美國17年,後來決定回來亞洲發展時,投函多所大學,最終選擇了清華大學,主要就是這個地方能夠提供他一個穩定的科研團隊,讓他得以發揮專長。
相信不只是紀教授,相信很多留在海外發展的大馬籍專才也有同樣的考量:我回來後要做什麼?
先不談待遇,類似紀教授的這種專才,不是說回來就有機會立刻投入其科研人員的角色。正如他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團隊很重要。我們這裡有他要的團隊嗎?
高端的專業領域在馬來西亞有發展的前景嗎?非熱門專業有發揮的機會嗎?政府重視這些專業領域並捨得投資嗎?這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除了以上因素,待遇難道不重要嗎?國際著名經濟學家丹斯里沈聯濤認為,馬來西亞的薪酬太低,是一直吸引不到專才回國的主要原因。
我國多年來雖然一直積極通過專才機構去招攬海外的大馬籍專才,但不見得顯著的成果;相反的,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們卻不能阻止一批又一批的專業人才到海外去尋求更好的發展。
人力資源部今年初在國會回答問題時提出了國人到海外發展的3大主因:我國社會不公導致“職場關係很重要”、嚮往有更好的職業前景,以及追求更高的薪酬。
既然知道了問題所在,政府要遏止人才外流或吸引專才迴流,有對症下藥嗎?
疫情過後,各行各業開始回到正軌,卻面對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人手不足!不管是哪一個領域,目前都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勞動階級的工人都已嚴重短缺,更何況是專才。
根據政府的分析,到海外發展的大馬籍專業人士,主要在澳洲、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專業領域服務。
在呼籲大馬專才“回國貢獻”之前,應想想我們有沒有提供可讓他們發揮專長的環境?有沒有投放資源和經費在這些專業領域?有沒有塑造一個讓他們得自我增值和可以進步的成長空間?
紀教援只是其中一個個案,世界各個角落都有許多優秀的大馬人在發光發熱。
他們有的在海外努力奮鬥而取得不凡的成就,有的在對的地方找到了發揮所長的機會。
他們總是在成名後才被我們攀緣,以他們是大馬人為榮;他們憑靠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而我們總以“回國貢獻”之名,企圖把他們道德綁架回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