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協獎來了又走,14屆過去,本地中文樂壇的面貌,可從歷年得獎名單(從得獎者的作品、得獎次數、獎項等數據)窺知一二。
ADVERTISEMENT
自1996年,娛協獎增設了一個獎項—— “海外組原創金曲獎”,共3首歌獲獎,分別是〈完全因你〉(彭羚唱、李敏詞、Alex San曲)、〈不拖不欠〉(鄭秀文唱、林夕詞、陳偉堅曲)、〈誰人知〉(劉德華唱、林夕詞、張映坤曲)。該獎項在兩年後更名為“國際組原創歌曲獎”,同時又增設了多個獎項,其中一個是“國際組最佳原創金曲獎”,得獎作品是〈我也不想這樣〉(王菲唱、林夕詞、Alex San曲)。6年後,第8屆娛協獎共有25個獎項,其中“最佳原創金曲獎(國際組)”與“十大原創歌曲獎(國際組)”備受矚目,愈來愈多幕後音樂人及創作人嶄露頭角,作品更是受到中文流行歌曲指標性市場的港臺區肯定,像〈情非得已〉(張國祥詞、湯小康曲)、〈我愛他〉(黃婷詞、陳威全曲)、〈LOVE〉(黃淑惠詞曲)等。此外,本地詞人洪瑞業以一詞〈你不知道的事〉(王力宏曲、唱)於2010年入圍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10年後,許媛婷、佳旺和陳文華憑〈刻在我心底的名字〉拿下這項殊榮,也順利摘下“金曲年度歌曲獎”,這也是本地原創首次獲得這兩項大獎,給同行打了一支強心針。
藝人實力有目共睹
早期,有鄭錦昌、巫啟賢、譚順成等人,90年代後,臺灣唱片公司掀起一波星馬熱,喜歡到東南亞中文圈尋找好聲音,挖掘了梁靜茹、戴佩妮、光良、品冠、張棟樑、SukiMina等人;後期有曹格、陳勢安、黃明志、李幸倪、車志立,參與選秀節目的茜拉、李佩玲、艾薇、李佳薇等等,也擁有自己的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戴佩妮、Yuna、Layla Sania、女團Dolla和艾薇都登上了紐約時代廣場巨幕,而Lunadira與DATO’ MAW分別在“COLORS”音樂頻道和“大嘻哈時代2”獻唱,可見本地藝人的實力不只侷限於中港臺市場,在西方國家有也具備競爭力。
自七八十年代,本地樂壇除了接收由港、臺輸出的娛樂文化,有頻密的音樂人才交流外,也一直保持著歌曲上的交換,比如Mac Chew(周國儀)不只是擔任李宗盛演唱會音樂總監,也是他長期合作的編曲人,著名的作品包括〈陰天〉、〈夜太黑〉、〈不必在乎我是誰〉、〈領悟〉、〈山丘〉等;來自沙巴的John Ashley Thomas,已被公認為亞洲其中一位最優秀的專業鼓手,曾與張惠妹、羅大佑、張學友、陶喆、李宗盛等人合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張懸第四張專輯《神的遊戲》中,為〈Triste〉和〈豔火〉留下的鼓點。此外,2001年開播的《流星花園》,在菲律賓、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獲得空前的成功,其中印尼歌手Yuni Shara將片頭曲〈情非得已〉翻唱為〈Ku Takut Mencintaimu〉、片尾曲〈你要的愛〉(戴佩妮詞曲)翻唱為〈Cinta Yang Kumau〉。
以“南洋”為音樂創作
〈南海姑娘〉這首歌源自馬來西亞,原作者為陳藝華、藝雲唱,爾後由臺灣歌手尤雅翻唱,此外,此作陸續被鄧麗君、王菲、梁靜茹等人翻唱。由歐麗榮寫的〈好姑娘〉、檳城鍾靈中學老師黃霜仁作詞的〈蔓莉〉(林仲康唱)、〈午夜香吻〉(上官流雲詞曲)等等也受到海外歌手的青睞。香港電影《檳城豔》、《馬來亞之戀》、《馬六甲姑娘》、《榴槤飄香》等,都以“南洋”為音樂、影視作品的創作題材。
在五六十年代。由於粵劇的市場需求量與日俱增,許多香港粵劇伶人積極把握機會,不惜渡洋來到我國巡演,積累經驗之後,回去港穗則名聲大噪,身價水漲船高,具有號召力,像過了一道關卡,鍍了一層金粉似的。於是,當年江湖流傳著“唔到馬來亞,唔算頂呱呱”的口號效應。面對同行的競爭,他們紛紛就地取材,錄製了不少以“馬來亞”為題的唱片,甚至入鄉隨俗,穿起當地的傳統服飾,比如鄭君綿、鄭碧影演唱的〈馬來亞之戀〉(出自印尼民謠〈Bengawan Solo〉)和崔妙芝、鄭君綿共同錄製的〈排排坐〉(出自馬來兒歌〈Rasa Sayang〉),最終成功獲得聽眾的芳心。
音樂無國界,讀到此處,你會否察覺,本地樂壇的軟實力,在全世界穿梭,跨出種族藩籬,不管語言通或不通,都與廣大社會共同分享資源,從中汲取學習他人的優勢,相互聆聽、相互唱和。
更多文章: 林佚/不一樣的馬來西亞日“想要生活節(I Want Festival)” Tom Phan/下一個國際天團babychair 林佚/中文流行情歌中的女性形象 林佚/正常的人,才不會真的流淚──Jay Wang王子慧〈甜夢Sweet Dream〉EP 林佚/今天,你發財了嗎? Tom Phan/大馬下一個明星歌手? 林佚/Eiva林麗謙〈You will be fine〉每個人都有自我治癒的能力 Tom Phan/在這個時代,聽音樂最幸福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短短两个月,3P在备受好评的〈南北大道〉之后,再接再厉推出度身订造的开斋节歌曲〈Syawal Berseri〉,YouTube上的歌名副标题从“2025回乡必听新年歌”,来个大转弯变成了“Lagu Raya 2025”,口气显得谦逊,背后的野心却不小,阐明了做好把眼光投向友族同胞的准备。
截至目前为止,〈南北大道〉在YouTube点播次数已经累积超过7000万,这数字并不是3P的最佳纪录,却已经替他们争取到更多的乐迷,而〈Syawal Berseri〉和〈南北大道〉的关系就是一曲两词,同一个旋律,由菲道尔重新填上国语词,两个版本巧妙地运用了最能表达主题的韵字去押韵,但呈现了一首没有“一韵到底”的作品。
先看〈南北大道〉,光是verse就出现4个不同的韵脚,我猜菲道尔在构思〈Syawal Berseri〉时,决定依样画葫芦,尝试按照原版韵脚的安排填一下歌词,但改编版在结构和意境和原版皆不相似。这首歌的旋律虽然允许转韵,不只是在verse和pre-chorus之间转,也在verse之间转,但我觉得,国语版某些地方的转韵在听觉上会有点突兀。
〈南北大道〉第一段verse的韵脚从ah音,转去ian音,接着是en的韵脚;来到第二段verse时,从上一段的en音换成i音,再转去ah音,后来又换回i音,接着唱pre-chorus和chorus时,都保持i音的韵脚。反观〈Syawal Berseri〉,同样先从ah音开始,后来转去ie音;来到第二段verse,整个段落转成i音,接着唱pre-chorus时,转成an/ang的韵脚,副歌又填了i音的韵脚,从开头韵到闭口韵,加上结构上的调整,我指的“听觉上有点突兀”,是连贯性不够紧密,没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毕竟是节庆歌曲,再说下去如同鸡蛋里挑骨头,难免扫兴,说点别的。
听得出编曲是下了一些功夫,原曲只有合成器洞箫交叠的前奏简直洗脑,改编后融入了马来传统乐器Gompang的音效,另一个较为明显的地方是尾奏,从古筝换成了Gamelan,而且在听原曲pre-chorus和chorus时,还隐隐约约听到其他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音,比如镲,改编后的版本去掉了中华元素,取而代之的是笛子,而吹奏方式跟原版的洞萧些许不同。细节满满,待听众去挖掘。
〈Syawal Berseri〉的点播次数仍持续上升,却跟〈南北大道〉相差甚远,但我认为这是好的开始。再过几年,开斋节和农历新年会落在同一个月,我期待3P还会玩出什么样新花样呢。
新歌推荐:
1.1119〈Raya Ria〉
2.Yung Kai〈Motion〉
3.Empty page〈Walau〉
更多文章: 林佚/带着感恩的心庆祝开斋节 Kinkiyen/音乐不朽,梦想不灭——悼念方大同 林佚/上一次看,才二十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