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7:00am 02/10/2023

历史

文化

辣椒

cp

吃辣

叁巴

辣椒醬

食辣

陈爱玲

【吃香喝辣/01】辣椒──大馬人餐桌上的王牌CP

报道:本刊 叶洢颖 图:受访者提供

【吃香喝辣/01】辣椒──大马人餐桌上的王牌CP

是馬來西亞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元素。

ADVERTISEMENT

或許大家此時可以回想一下,每當我們與親友在美食中心各自點餐,然後伴隨著每樣餐食到來的,還有形形色色的辣椒或辣椒醬。

雲吞麵配酸辣椒;咖哩面配叄巴;蝦面配叄巴馬來盞;腸粉配蝦米辣椒醬……幾個人一頓飯下來,桌上會有多少種辣椒或辣椒醬呢?

而馬來西亞人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呢?

追根溯源/大馬人吃辣歷史

被譽為“香料女王”的東南亞飲食文化工作者陳愛玲介紹,馬來西亞人吃辣的歷史可追溯到15世紀。

當時西班牙人最初抵達南美洲,誤以為到了印度,在當地尋獲許多香料如胡椒和辣椒,與他們原定名單上的相去甚遠。

後來,他們將這些香料輾轉傳播到世界各地,當中包括馬來半島。

根據她的研究,馬來半島的人民會吃辣椒,“天氣”自是主要原因,再來是辣椒具備防腐、抑菌的功能,這對於熱帶地區的人們來說尤為重要。

“過去大家要攝取這些天然維他命,包括維他命C等,相對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儘管時人並無“攝取維他命”的概念,但是辣椒陰差陽錯成為馬來半島人們獲取維他命C的渠道。

“如果你把一種香料當成是每日三餐一般地食用,你就會發現(香料在)體內顯著的效果。包括你過去可能常常感冒,但吃了辣椒後,發現你感冒的幾率降低了。”

“特別是我們屬於熱帶雨林的天氣,對人們來說其實起了非常好的保健作用。”

那在西班牙人將辣椒傳播到馬來半島之前,我們就不吃辣了嗎?

非也非也,在15世紀之前,我們仍能通過兩種調味料增加食物的辣味和味道的豐富層次,一是本地生產的胡椒,二是馬來半島,包括蘇門答臘這區域生產的毛刺花椒(Andaliman)。

“全世界有五十幾種花椒,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馬來半島也有自己的花椒。這是15世紀在馬來半島活動的人們‘辣’的來源。”

【吃香喝辣/01】辣椒──大马人餐桌上的王牌CP
這堆成山的辣椒,是否已經讓你渾身冒汗了呢?
【吃香喝辣/01】辣椒──大马人餐桌上的王牌CP
如今定居在臺灣的陳愛玲,至今在餐桌上亦常備一碟辣椒醬油。於她而言,這不僅僅是辣椒醬油,更是與家鄉的連結。

爪哇島的辣叄巴,傳到馬來半島為什麼變甜了?

椰漿飯(Nasi Lemak)是我國美食代表,與之如影隨形,天生一對的辣椒醬──叄巴(Sambal),實際上其發源地是印尼的爪哇島,於馬塔蘭王朝(Mataram Kingdom)時期已經見其蹤跡。

隨著貿易及人們在島嶼之間往來,叄巴漸漸走出爪哇島,走進馬來半島,成為我國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陳愛玲曾數次到印尼泗水展開田野調查,發現當地的叄巴吃法非常精彩,與之相比,馬來半島的種類數量略微遜色,但也由於我國多元種族文化交融的影響,亦發展出另一種風味。

在爪哇島走透透的她,領教到南島人(即該島的原住民)如何將叄巴吃得出神入化,五花八門,不僅種類多,其辣度甚至直衝天靈蓋。

“是直衝腦門的那種噴火,”她強調,“爪哇島的餐廳會特別寫明你要小辣、中辣還是大辣。我們馬來半島不會區分叄巴的辣度。”

“相對來說,馬來半島的叄巴是比較溫潤、溫和的,辣度較低,甜度較高。”

根據她的個人觀察,這種演變也許與早期南來的華人有關。

像是檳城的娘惹魚骨咖哩,是早期華人與馬來半島原住民通婚後的“結晶”,是當時可能來自蘇門答臘、爪哇或暹羅的妻子,為了吃不了辣的華裔丈夫,主動降低辣度,並加入由印裔帶來的香料而產生的娘惹菜。

【吃香喝辣/01】辣椒──大马人餐桌上的王牌CP
陳愛玲:馬來半島的叄巴是比較溫潤、溫和的,辣度較低,甜度較高。
【吃香喝辣/01】辣椒──大马人餐桌上的王牌CP
陳愛玲曾數次到印尼泗水展開田野調查,發現當地的叄巴吃法非常精彩。

原來……華人是不吃辣的

早期南來的華人大多來自廣東、潮汕一帶,她笑說因為父母輩的餐桌上常備著辣椒,所以她天真地以為福建或者是廣東這一帶的人會吃辣,一直到她走訪福建、廣東,包括其祖籍地廣東普寧以後,恍然大悟,她過去的認知原來是一場誤會。

“其實他們對吃辣的接受度很低,餐桌上的辣椒是裝飾。我不能說完全沒有,但它幾乎就是裝飾。不是那麼重視有沒有辣椒這件事。”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華人南來移居馬來半島的最高峰時期,從一開始的同籍貫、同姓氏、同村莊的人聚居,到後來不同種族混居,異族聯姻,大馬華人味蕾的轉變極大可能是因為日常生活中通過和印裔、巫裔鄰居互贈美食,不知不覺相互學習、交流,辣椒由此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

“不難想像為什麼後來住在馬來半島的華人會開始吃辣椒。”

她以客家人的釀豆腐為例。她曾探訪廣東的客家村落,當地確實有釀豆腐,然而當地人卻沒有那道把魚漿釀入辣椒的“釀辣椒”。

“我看了那麼久,沒有看到叫做釀辣椒的東西。至少不會有魚漿直接釀在辣椒裡頭。這說明原鄉的人根本不吃辣椒,不吃你怎麼會釀進去?”

作為從小在銷售住家釀豆腐環境長大的客家人,忽然有一種既定的世界觀坍塌之感,曾經的“理所當然”,原來不過是我們的“想當然”。

由於早期大馬華人吃辣的等級約等於如今麻辣香鍋的“點點辣”水平,因此會加入大量的醋和糖降低辣度,雲吞麵的“CP”(意即Couple,配對)醃辣椒就應運而生。

“華人很注重‘鮮味’,所以板面的辣椒醬裡會放小蝦米,再加馬來盞、辣椒泥、金桔,就成了鮮辣酸集一體的板面辣椒醬。”

【吃香喝辣/01】辣椒──大马人餐桌上的王牌CP
釀辣椒是本地客家釀豆腐的特色。
辣椒是鄉愁

如今定居臺灣的陳愛玲,至今餐桌上亦常備一碟辣椒醬油。於她而言,這不僅僅是辣椒醬油,更是與家鄉的連結。

“彷彿要看到那一碟辣椒跟醬油,我心裡才會有安定感。”

“在馬來半島,你看一看我們的餐桌上,甚至是後來移居馬來西亞的外國人,從他們的視角來看我們的餐桌會發現,怎麼會有這麼多辣椒?每一種菜餚幾乎一定要搭配不一樣的辣椒,這已經不是一種儀式,而是生活必需品。”

比如雲吞面+醃辣椒;雞飯+紅辣椒醬;咖哩蝦面+馬來盞……如此組合被視為天生一對,且不容拆分重組。

她笑道,若要輕易地激怒馬來西亞人,也許只要在吃雲吞麵時,給他遞上雞飯辣椒醬,就能收穫滿點怒氣值。

“用海南雞飯的辣椒來配雲吞麵,馬來西亞人會從椅子上跳起來,他會覺得你根本就吃錯了嘛。”

“這已經成了馬來西亞人餐桌上很特殊的風景。”

此時,我腦子裡情不自禁浮現出這個搭配:嗯,不是不行,但彷彿哪裡不對。如果我們嘗試“辣椒亂配挑戰”,有無收穫驚喜的可能?

【吃香喝辣/01】辣椒──大马人餐桌上的王牌CP

【吃香喝辣/01】辣椒──大马人餐桌上的王牌CP

點心的CP是誰呢?

此外,提到“點心”,與之相對應的醬料是什麼?我想,大概非甘文閣辣椒醬莫屬。

可是陳愛玲卻說,她年幼時吃廣式點心確實有蘸醬,然而並非辣椒醬,是蘸芥末籽醬(Mustard)。

什麼?居然還有點心配芥末籽醬的組合?這不是傳聞中的“邪教CP”(意即最離譜的配對)嗎?還真不是。

“因為廣東和福建是中國最早期對外貿易很重要的一個窗口。當時海上貿易非常蓬勃,所以他們很早就跟外國人有接觸,並且從外國人處取得芥末籽醬,因此老一輩的廣東人吃點心時會蘸芥末籽醬。”

那麼大馬華人吃點心時,習慣性地蘸甘文閣辣椒醬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吃香喝辣/01】辣椒──大马人餐桌上的王牌CP

【吃香喝辣/01】辣椒──大马人餐桌上的王牌CP

相關報道:
【吃香喝辣/02】蒜頭辣椒醬──點心的靈魂伴侶
【吃香喝辣/03】無辣不歡,小心食辣食出病!

延伸閱讀:
【Curry上菜了!/01】當咖哩遇上魚頭,念念不忘的微酸馬來式風味
【Curry上菜了!/02】印度式咖哩魚頭濃郁鮮香,3大民族都愛吃
【Curry上菜了!/03】咖哩魚頭,風味百百種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