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际

|

即时国际

|
发布: 11:41am 03/10/2023

辞世

花踪世界

王文兴

辞世

花踪世界

王文兴

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得主王文興辭世 著作《家變》曾轟動臺藝文界

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得主王文興辭世 著作《家變》曾轟動臺藝文界
臺灣作家王文興於9月27日辭世,享壽84歲。(圖取自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臺北3日綜合電)以小說《家變》衝擊臺灣文壇的作家王文興於9月27日辭世,享壽84歲。王文興長期任教的臺大外文系週一晚間發佈信件證實這項消息,並表示為尊重王文興遺願,彌撒儀式不公開,僅至親家人參加;王文興的太太陳竺筠向中央社記者證實死訊,死亡證明記錄為自然死亡。

王文興曾於2011年獲得星洲日報主辦的花蹤文學獎最高獎——世界華文文學獎。

ADVERTISEMENT

王文興的代表作《家變》在1973年出版時,曾在臺灣藝文界引起巨大回響。

王文興1939年出生於中國福建省福州,1946年舉家遷臺。他在中學時期對文學產生興趣,同時開始寫小說;中學畢業後考取臺大外文系,1960年和同班同學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

臺大畢業後,王文興前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作家工作室從事研究,獲得碩士學位。1965年回臺,在臺大外文系擔任講師,教授小說課程,之後在中文系任教,直到2005年退休。

王文興著有長篇小說《家變》、《背海的人》、《剪翼史》,短篇小說《十五篇小說》,文集《新舊十二文》等。其中,《家變》在1973年出版後,曾在臺灣藝文界引起巨大震撼與迴響。

《家變》主角范曄與父親相處不佳,終於逼得父親出走,礙於人倫之常,開始一段尋父的過程,過程中卻湧現若無實有的仇父意識,作品對倫常的顛覆受到批評。

根據《自由時報》,《家變》是一部斷裂、跳躍記憶的家族史。從內容到形式、情節、結構,語言文字,在當時的臺灣文壇都是具創新實驗性。

1999年發表《背海的人》,寫一個落拓的退役詩人,肚子裡存著大陸家鄉的鄉俗,使用家鄉的方言,讀過杜思妥也夫斯基,來到這個海島上,為賭而偷而騙,最後淪落到擺攤算命度日。

王文興以“慢”寫著稱,在電腦普及的年代依舊堅持“手寫”,且每天最多不超過50字 ,《家變》寫了整整7年,獲《亞洲週刊》列為“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背海的人》花25年完成。

2011年導演林靖傑曾以王文興為題拍攝紀錄片《背海的人》,受到關注。片中的王文興,手握鉛筆在紙上敲打;王文興大學同學、李歐梵教授形容王文興:“他有種文學藝術的靈光,他有他自己的世界。”葉維廉教授也說:“王文興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人,平時非常嚴肅”。

曾參加花蹤研討會 分享創作心路

王文興2011年參加第11屆花蹤國際研討會時,分享創作心路,從其著作《家變》中摘錄的其中一段,以實際例子講解“telling”與“showing”敘事手法的不同,以及採用《易經》中“退藏隱密”的概念創作。

有關情節是敘述一對父子在逛街,通過對話和動作,讓讀者間接感受到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地點、周遭環境和人物。

他說,“telling”是直接告訴讀者時間、地點、人物,而“showing”則是通過側寫,告訴讀者這些事情。雖然“退藏隱密”,卻一樣能夠傳達訊息。

“短文是主人公回憶的一段往事,但是沒有采用文字敘述他陷入回憶,而是直接跳到往事,從父子的對話中,瞭解到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和所在之處。”

他也指出,父子之間的互動也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他們之間深厚的情感。

他說,當父子要回家時,文中提及“於是他們轉回來走”,形成一個變化,文中主人公方向的轉變,帶入下一個主題,小說需要像孫悟空,講求變化,不同的變化之間互相呼應。

他也提及,文中“人力車拍拍地從他們身邊跑過”,除了描繪街景,“拍拍”兩字也描寫了人力車伕光腳拉人力車的聲音,一副鮮活的場景應運而生。

當天大會也播映其中一段關於王文興的紀錄片,王文興坐在小小的房間創作,房間有一扇窗,只有一張桌子和椅子,滿桌子滿地的碎紙片,記錄了他的構思和草稿,畫面包括他創作時不斷敲鉛筆的小動作。

王文興戲稱小房間像一個“牢房”,紙片上密密麻麻都是字,讓大家一窺一位知名作家創作時的情況。臺灣文學研究者洪珊慧也參與制作這部紀錄片。

原文如下:

講解“telling”與“showing”敘事手法.王文興分享創作心路

王文興從其著作《家變》中摘錄一段,講解“telling”與“showing”敘事手法的不同,以及《易經》中“退藏隱密”的概念。

曾獲花蹤世界文學獎,王文興分享創作心路。

他從其著作《家變》中摘錄的其中一段,以實際例子講解“telling”與“showing”敘事手法的不同,以及採用《易經》中“退藏隱密”的概念創作。

有關情節是敘述一對父子在逛街,通過對話和動作,讓讀者間接感受到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地點、周遭環境和人物。

他說,“telling”是直接告訴讀者時間、地點、人物,而“showing”則是通過側寫,告訴讀者這些事情,雖然“退藏隱密”,卻一樣能夠傳達訊息。

“短文是主人公回憶的一段往事,但是沒有采用文字敘述他陷入回憶,而是直接跳到往事,從父子的對話中,瞭解到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和所在之處。”

他也指出,父子之間的互動也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他們之間深厚的情感。

他說,當父子要回家時,文中提及“於是他們轉回來走”,形成一個變化,文中主人公方向的轉變,帶入下一個主題,小說需要像孫悟空,講求變化,不同的變化之間互相呼應。

他也提及,文中“人力車拍拍地從他們身邊跑過”,除了描繪街景,“拍拍”兩字也描寫了人力車伕光腳拉人力車的聲音,一副鮮活的場景應運而生。

大會播映紀錄片 王文興小小房間創作

較早時,大會也播映其中一段關於王文興的紀錄片,王文興坐在小小的房間創作,房間有一扇窗,只有一張桌子和椅子,滿桌子滿地的碎紙片,記錄了王文興的構思和草稿,畫面包括他創作時不斷敲鉛筆的小動作。

王文興戲稱小房間像一個“牢房”,紙片上密密麻麻都是字,讓大家一窺一位知名作家創作時的情況。臺灣文學研究者洪珊慧也參與制作這部紀錄片。

創作逾五十年 王文興為臺文學樹立新典範

王文興是國際知名的文學家。高中時期開始寫小說,考上臺灣大學外文系,於1960年和同班同學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大學畢業後留美。

1965年回臺灣,受聘於臺大外文系及中文系。

王文興在其作品《家變》、《背海的人》等小說裡的文字的奇絕運用,為臺灣文學樹立了的新典範。

王文興第一部長篇小說《家變》榮膺香港《亞洲週刊》“二十世紀小說一百強”之一,及臺灣文建會三十部“臺灣文學經典”之一。

王文興除小說創作之外,另有《書和影》、《小說墨餘》、《星雨樓隨想》等散文集,作品涵蓋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散文、手記、劇本,以及文學藝術評論,創作逾五十年。

他曾於2007年獲臺灣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9年獲國家文藝獎,2011年獲法國騎士勳章榮譽。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