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觉得死亡是什么颜色的?”
“一些人虽然不曾出现在你的人生里,但他却不曾缺席你的成长!”
ADVERTISEMENT
“文字具有想像力,而画像更具联想力,试着学习用感性思维进入绘本世界,帮助小朋友剖析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但它不是等到生命即将终结时才学习,对儿童亦是如此,不要回避跟小朋友谈死亡,运用适当的工具与时机,让他们明白死亡的意义,才不会对死亡产生太多无法理解的困惑。
为了推广儿童生命教育,星洲日报与富贵集团联合策划,推出了《婆婆去哪儿了?》绘本,讲述两名孩子寻找已故婆婆的故事,带出孩子对于死亡的困惑,进而带出生命教育的重要。
曾子轩:绘本不受时代影响
绘本教育推广人曾子轩表示,生命教育的定义就是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也是一种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人文关怀。
但是我国在资讯接收方面比较慢,很多资讯来到本土时已经过时,在这情况下绘本就可以发挥很大的效能,因为绘本是老少皆宜,加上绘本容易触动人心,内容多样性,不受时代的影响,所以即使来得慢也不会影响其功能。
他表示,绘本发展至今已经有百多年历史,触及各方面的课题,图文共构,让人心领神会。
“绘本是图画乘以故事,所以它的功能不是1加1等于2,而是大于2,因为带动生命教育必须是左右脑并用,不能单一偏向理性或感性思维,绘本就是两者兼容的工具。”
“当我们跟小朋友讲述生命教育时,必须左右脑融合,多组空间的叙事,以儿童文学为载体,让小朋友更理解故事情节。”
他强调,文字具有想像力,而画像更具联想力,通过绘本就可以让小朋友更容易进入想像思维里面。当然这个过程就需要老师或家长花心思去学习如何用感性思维进入绘本世界,带领小朋友走入绘本,帮助他们剖析生命教育的意义。
“而最后一个层次,就是走出绘本,带小朋友认识真善美,通过创作、画画、戏剧等活动,让小朋友对生死有更深入了解,让他们更了解生命教育的核心意识。”
锺雪芬:生命教育从孩子开始
说书人暨阅读推广人锺雪芬,对《婆婆去哪儿了?》的读后感是:感同身受。
她谈到,当家庭里一个人往生后,他所有的任务可以由所有家人分担,一起走过悲伤,如绘本里的哥哥代替了婆婆帮妹妹绑头发,妈妈则代替了婆婆哄妹妹睡觉,生命教育就是从孩子开始。
她分享了自己家庭的生命教育故事。家里两名侄儿分别是6及7岁,他们的生命中没有爷爷,屋子里却挂着很多爷爷的照片,所以换个角度看,爷爷从没有缺席他们的成长。
“小孩子偶尔会问阿公在哪里,所以今年扫墓我们带着两个小朋友一起去。他们去到墓前也没有哭闹,反而很淡定的说‘原来阿公在这里’。这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不用感到伤悲,孩子的韧力远比我们想像中的强。”
锺雪芬也推荐一本《生命追求》绘本给大家推广生命教育。那是波兰著名作家普热梅斯瓦夫的作品,讲述只有一天生命的蜉蝣如何度过这一天。
她表示,人类感叹“浮生一日”,但对蜉蝣来说一日就是一生。这本绘本可以激发孩子们思考,接受不同的东西而不用感到害怕,用绘本去教育孩子有关生命的意义。
“还有一本美国绘本《我永远爱你》,是主人讲述他与宠物狗体验生老病死的过程,他告诉我们爱要说出口,要珍惜生命,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或动物去世后留下什么影响。”
她鼓励家长通过绘本与孩子互相讨论,即使是童言童语也无妨,更利于亲子沟通,让孩子了解生老病死的重要。
“毕竟死神一直都在我们左右,只是不知道哪一天会来!”
黄俊勇:死亡给你什么情绪?
艺术治疗师黄俊勇提到,每个人对死亡有一个联想,你觉得死亡是什么颜色的?死亡给你的情绪反应又是什么?
他表示,每个人对死亡有自己的概念,每个人对死亡的诠释也是独特的,但无论是怎么样的感受,过往经验却会影响个人对死亡的看法。
对于儿童生命教育这一块,他认为儿童面对死亡的错愕多于哀伤,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死亡,大人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所以大人不妨坦然对孩子说死亡。
“当然前提是大人自己要坦然接受死亡。每个人在丧亲时都有很多情绪,都以为丧礼之后情绪就会好起来。其实并不是这样,以后无论是祭日、节庆,都会勾起哀伤失落情绪。”
尽管如此,但他觉得大家不需要去回避这种情绪,因为情绪是自然的,必须要去接受,最重要的是了解情绪背后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如孩子经历丧亲之后的愤怒情绪,家长必须了解出现这种情绪与动作的原因,陪伴孩子走过哀伤。
他表示,每个年龄层的儿童对死亡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好比3至5岁的孩子,他们觉得死去的亲人是可以回来的,或者只是去了旅行,之后还是会回来。
“孩子有这种想法,家长要多跟他们谈,让他们明白人死后就不会回来,不然他们带着这种情绪长大,影响他们对死亡的看法。可以的话在丧礼上找一个可以信任的人陪伴孩子,让他们当下有所依附。”
他表示,5至9岁的孩子会对死亡拟人化。如天使来抓走了我的亲人,有象征式的图像。他们知道死亡是终止,但其中还有很多想法,所以家长要跟他们确认他们的想法进而开导。
“最后就是9岁以上的孩子,他们都知道死亡不可逆,因此哀伤情绪会因死亡对象,跟死者的关系及依附程度强弱而有不同的表现。如死者是他的父母,或者从小带大他的婆婆,关系非常密切,家长必须多关心他在丧礼之后的情绪。”
“我曾经辅导过一些特殊儿童案例,他们的心智成长虽然迟缓,但也会有哀伤反应,所以不要忽略特殊儿童的情绪感受。”
在临床经验中,黄俊勇发现很多孩子经历了丧亲之痛,会出现情绪超载的情况,而这些情绪会表现在不同行为上,让自己回到安全范围,这都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所以如果家长平时就让他们接触生命教育,当真正面对死亡时就能更容易处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们是知道死亡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家长可以找适合陪伴与安慰方式,如果真的不行就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如医生、义工、辅导员等等,千万不要漠视孩子的情绪。”
黄俊勇也提到,也有的孩子会说不出口,情绪变得非常暴躁与愤怒,因此照顾者的角色很重要,让孩子明白死亡的意义,让孩子回到正常生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