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8:28pm 03/10/2023

诈骗

卖猪仔

APK

KK园

读家说书

孤注一掷

黃美锦

【讀家說書】黃美錦 / 詐騙太猖狂,我們還能有信任嗎?

作者:黃美锦(新山)

愛情包裹、下載可疑程式而讓銀行戶頭款項被盜光、回報率200%的投資詐騙、KK園賣豬仔事件……這些詐騙新聞,你都有聽說過吧?尤其是後者更是導致人心惶惶,很多人都不敢再到一些東南亞國家旅遊,擔心自己“一去不復返”。為什麼世間會有人騙人的現象?人類還值得我們信任嗎?本期【讀家】介紹的書有給出答案。

ADVERTISEMENT

隨著網絡和數位技術的推動,我們的日常生活,除了被便捷省時的發明給圍繞,身邊也暗藏愈來愈多的陷阱。

近期上映的中國電影《孤注一擲》,就把網絡詐騙產業鏈不為人知的面貌,投放在大銀幕上。這部電影的許多片段,取材自現實中上萬起案例,甚至可以說電影裡揭露的,僅僅是真實世界的冰山一角而已。

馬來西亞近年來報道的許多詐騙案例,像是早些時候的愛情包裹、下載可疑APK程式而讓銀行戶頭款項被盜光、回報率200%的投資詐騙、駭人聽聞的KK園賣豬仔事件……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段,讓人防不勝防。

身為一個普通人,要如何才能辨識陷阱,躲開不法分子的惡意捕獵?

以下將介紹的3本書,不約而同都是環繞“詐騙”為主題中心,從不同角度探討日漸嚴重的社會詐騙案例。值得一提的是3本書作者的身分,他們分別是前詐欺犯、抓捕詐騙犯的刑警,以及社會學學者。前兩位是違法者和執法者的對立身分,而後一位社會學家則跳脫出議題涉事者的角度,以歷史宏觀的超然視角,解析詐騙“古今皆然”的文化面向。

◢史上最強詐欺犯,教你防詐騙?

《詐騙交鋒》的作者法蘭克·艾巴內爾(Frank W. Abagnale)被稱為史上最強詐欺犯,在本書發行期間擔任著美國FBI安全顧問。他傳奇式的過往,還被導演史蒂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執導拍成電影《神鬼交鋒》(Catch Me If You Can)。當中飾演主角(即是作者)的演員,便是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

由前詐欺犯來書寫防詐騙的書,聽起來很黑色幽默。但也因為他前科累累的資歷,反而讓他在書裡教導的防詐騙知識,更具說服力。

作者在書中重點強調的一條準則是:保護好自己的身分資料。

比起銀行戶頭或信用卡被盜用,身分盜用更具殺傷力,也會對未來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書裡有一位名叫海倫·安德森的64歲婦人,便是因為身分被竊取盜用,在不同信用卡公司設立新賬戶,申請信用卡消費。以她名義消費的金額高於3萬美元,連自己已付清房貸的屋子也差點被抵押。即使後來逮捕到犯人,金錢成功討回,但整個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與耗損的時間,對這名可憐的高齡老人已造成無可彌補的精神傷害。而因為海倫的個人資料曾被竊取外流,未來很可能還會有下一個騙子再利用她的身分資料行騙。

看到這裡,筆者想給大家提個醒,務必在身分證(IC)複印本上劃線並標明用處,而不是隨便交給有關機構或陌生人使用,否則海倫的遭遇可能會在你身上重演。

除了錢包裡的身分證件,社交媒體也是身分竊賊的另一個目標管道。

只要使用臉書或IG等社交平臺,一般人都會留下現實身分的蛛絲馬跡,像是在哪個景點打卡、到哪間餐廳用餐等等。這些分享出去的內容,很可能會被不法分子冒充你來做壞事。不幸的是,絕大多數社交平臺使用者都沒發現這一點。你的臉書賬號名字、自拍大頭照、家人朋友等其他社交對象的個資、就讀的高中與大學等等,一旦設定公開,便等同家裡門戶大開,等著騙子過來竊取財物(你的身分資料)。

你是否曾經在上載照片到臉書時,對自動標記功能讚歎不已?看似便利的臉部辨識軟件系統,不只是臉書,銀行和各大企業機構也在使用。這種臉部辨識系統,會精準測量臉部特徵,而一旦你的臉部特徵數據被輸入系統內,也意味著你的數據存在外洩的風險。現在已出現詐騙犯利用AI輸入大量臉部數據和語音素材,自動生成出另一張臉孔套在騙子臉上,進行視頻詐騙的案例。

看到這裡,若有人提出拒絕使用社交平臺來杜絕網絡詐騙,恐怕只是無稽之談。畢竟我們的社會結構與運行模式和網絡科技息息相關,科技已是無法倒退回溯(除非有顆大隕石撞落地球,又或者哪個極權國首腦一時想不開按下核爆按鈕);也可能你覺得犯罪之人應該交由執法者去逮捕歸案,讓社會秩序重回安寧。若果如此,《只是上網,竟變被害人》的作者樸重炫刑警應該會對你搖頭苦笑。

◢只要有手機,就可能受騙

《只》書裡公開了作者過往的偵辦筆記,從內容可瞭解到韓國警方在追捕網絡罪犯的技術與人力匱乏問題。作者自述韓國警局裡的網絡犯罪調查組,一直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燙手山芋”。在和紐約警察合力偵查一起跨國電子郵件商業詐騙案時,作者需要一個人把網絡犯罪案的貼文資料,截圖下來撰寫調查報告,而同一時期,美國則另設有社群媒體調查組,可以把接受調查的臉書賬號,利用Python等電腦程式語言編寫出程式,抓出網絡上高几率出現的詞彙或其他調查內容相關的關鍵詞,最後將之生成為一目瞭然的視覺化圖標,整理成智慧分析報告。

樸重炫刑警在書中記載了許多不同類型的網絡犯罪案。其中有一案例:一名遭遇求職詐欺的女大學生,原只是想要找暑期打工,卻被騙取使用自己名義開設的戶頭來洗電話詐騙受害者的錢。女孩找上作者諮詢的隔天,從自家公寓跳樓輕生,這也為作者心理造成無法磨滅的傷害。畢竟任誰也無法對一條年輕的生命就這麼消逝卻無動於衷。作者因此停下手上所有的調查,轉調至網絡犯罪預防教育專責部門。

樸刑警覺得,只要是手機使用者,都有可能成為網絡犯罪的受害者,需要透過教育,讓大眾具備篩選有害資訊、辨別真偽的能力,走入網絡的事先學習不可或缺。不僅是教育,作者也認為大企業的參與也是網絡犯罪預防的重要一環,畢竟他們擁有技術去刪除、隔絕和封鎖有害的資訊。但因為網絡犯罪如洪水般不斷湧來,所剩的解決方案並不多,唯一最好的方法,還是讓更多普通民眾自己成為網絡犯罪預防專家。

前兩本書的中心思想,都在談論預防教育的重要:不要輕易給出個人情報、對承諾零風險高獲利的投資項目保持懷疑、對陌生人保持警戒……這些條則其實都建立在“不要輕信”的基調上。

只要人人不給予信任,詐騙就會消失嗎?

《詐騙社會學》的作者,臺大社會學系名譽博士孫中興認為,這個前提不可能成立。

◢沒有了信任,社會怎辦?

《詐》作者在第一章中直接引用許多東西方經典——從《論語》的“勿欺也,而犯之”、《孫子兵法》中隱含騙術的戰略,到明朝記載各式各類詐騙活動的《騙經》,還有西方的《聖經》談及大大小小關於謊言的故事、哲學中亞里斯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再到馬基維利的《君主論》……將人類的歷史等同一部詐騙歷史來觀閱。

從幾千年前直到現在,騙子和謊言依舊源源不絕,除非社會的每個個體都不再有相信他人的能力。但即使信任消失的確讓騙子無法下手,這也會讓社會運行機制崩潰。而這一點,也是社會弔詭矛盾之處。

即便如此,作者認為本書的意義,不是讓讀者認為詐騙無法根絕而心灰意冷。瞭解謊言的本質,檢視自己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參與的“說謊”和“詐騙”,提醒自己有不能越過的道德底線,勿以“惡”小而為之,把未來可能形成的“大惡”,從“小惡”階段斬草除根,也是讓世間能夠減少詐騙的做法。

需要提醒的是,不能把預防(教育民眾)勝於執法(逮捕罪犯),理所當然認為受害者該被歸咎其責。教育大眾防詐騙知識固然迫在眉梢,但不應該成為民眾找不到犯罪者時,就轉身去譴責受害者為何如此粗心愚笨,進而讓受害者遭受二度傷害。這樣的風氣,不僅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讓更多受害者不敢報案,進一步讓犯罪分子更肆無忌憚地詐騙。

從各種知識面向多瞭解詐騙機制,保護好個人訊息,不要輕易透露個人情報予陌生人或任何機構,減少在社交平臺上打卡透露自己的當下所在地……做好這些必要措施,從概率上就能降低成為下一個受害者的可能。

雖然人生道路上似乎危機重重,但我們還是需要學會如何在保護自己的同時,勇敢接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並給予信任。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