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饭友说,吉隆坡甘榜峇鲁(Kampung Bahru)有点像马来人的半山芭,这两个地方都在摩天楼脚下,都曾经繁盛一时,如今都面对人口外流、外来者入驻的窘况,但人走了,美食却留了下来,让这里成为古早味的聚集地。于是,那些已经离开的人,以及那一众挑嘴的吃货们,一边嫌厌老社区脏乱无序,一边心心念念里面的古早味,久不久就想回去大快朵颐,吃的是味道,也是记忆和情怀……

ADVERTISEMENT
我的小饭友说,吉隆坡甘榜峇鲁(Kampung Bahru)有点像马来人的半山芭,他的意思是,这两个地方都在摩天楼脚下,都曾经繁盛一时,如今都面对人口外流、外来者入驻的窘况,但人走了,美食却留了下来,让这里成为古早味的聚集地。于是,那些已经离开的人,以及那一众挑嘴的吃货们,一边嫌厌老社区脏乱无序,一边心心念念里面的古早味,久不久就想回去大快朵颐,吃的是味道,也是记忆和情怀。
事实上,这个“马来人的半山芭”要比我们的半山芭光鲜亮丽多了,近十年来,甘榜峇鲁已经脱胎换骨,有地下轻快铁站,又有打卡热点Saloma Link幻彩行人天桥,主要道路加宽美化了,路边两排食肆也跟着升级,至少在游客看得到的地方卫生条件都大大改善!
不过,虽然居民少了,高脚屋也拆剩没几间,但只要挑小路走,远离拉惹幕达幕沙路(Jalan Raja Muda Musa),还是可以看到午睡的猫、在草地上觅食的鸡、高脚屋旁拉起晒衣绳衣物在风中飘扬等等,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甘榜风光,是甘榜峇鲁最珍贵的资产。

认识东海岸料理的理想食肆
因为是个吃情怀的地方,所以这里很少看到连锁店,许多食肆都是从路边摊起家,有的越做越大,也有的卖了几十年还是个小档口,但都成为在地人必吃的口袋名单。我的口袋名单之一,是坐落在三岔路口的东海岸食肆Chunburi Seafood。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熟悉泰国的人一定知道,Chunburi是春武里府,位于曼谷以东约100公里,是芭达雅的所在之地;吉兰丹是我国最北端的州属,与泰国接壤,饮食也深泰国影响,Chunburi Seafood从店名到菜色,都大大方方道出这一分渊源,想要认识东海岸料理,从这家很有路边摊性格的小店入门最合适不过。
小店门口摆卖各种外头难得一见的传统糕点,进门后,会看到用大锅盛着上桌的各式各样gulai一字排开,想要吃得像吉兰丹人的话,可以选gulai tongkol和gulai kaki ayam,前者是肉厚鲜甜的金枪鱼,后者是软烂脱骨的鸡脚,淋一勺浓咖哩在饭上,就让人吃得很满足。



gulai是印尼式咖哩,中文里没有“gulai”,只有“咖哩”,但如果你把“gulai”叫成“咖哩”的话,马来人会不太高兴。对他们来说,两者大有不同,尤其是东海岸gulai,更是跟其他州属的gulai很不一样,它的味道偏甜,重椰浆味,酱汁也较浓,看起来红艳艳好像很吓人,但大部分只是微辣而已。


东海岸料理的一大特色就是甜,gulai是甜的,nasi dagang也是甜的。Nasi dagang是白米掺少许紫米,用姜、葱头和椰浆烹煮,加盐、糖调味,甜味比咸味突出。但这种甜对我来说还可以接受,如果跟南马加甜酱炒的潮州式炒粿条比较,吉兰丹gulai容易入口多了。

gulai叫人眼花缭乱,鸡脚也特别多,有用来煮咖哩的,有用来炒菜的,有做成泰式酸辣凉菜的,至少有四五道鸡脚料理,而且每一道都很抢手,中午放饭时间才过了一半,几锅鸡脚料理就差不多见底了!
东海岸美食是真正的庶民美食,物尽其用,不浪费食材,鸡头、鸡脚、内脏等边角料,吉兰丹人昵称“kopeh kopeh”, 用kopeh kopeh煮出来的美味佳肴,入情入味、直抵人心。
要在物阜民丰的城市里吃到kopeh kopeh越来越不容易了,正因为如此,才会对老社区心心念念,久不久就想回去走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眼泪,是天真无邪的侄孙们,用来攻克我的最佳武器。
每次只要看到凝聚在侄孙眼眶中,那欲落未落的泪珠;再加上小脸蛋显露出来的委屈,我的心就会不由自主地被软化,然后下意识地就会满足他们所有的要求,包括允许他们用平板电脑或手机看形形色色的短视频。
如此纵容小孩的举动, 当然引发了所有家人的异议。有一次在外国留学的表弟回来探亲,侄孙因为家里的大人们不允许他看平板电脑,而大声哭闹。特别喜欢小孩的表弟见状也无限感慨地说:“即便知道毫无节制地看平板电脑是不好的行为,可是看他们哭得那么‘凄惨’,又会于心不忍地想让他们看。”
所以说现代的小孩,是最会察言观色的人,一点也不为过。眼泪,更是他们用来克制大人,为求达到目的的撒手锏。
和侄孙们眼泪的纯粹相比,看到妈妈的眼泪,于我而言,却又是截然不同的一种心情以及感受。
也许是记性不好,小时候很少看到妈妈掉眼泪。或许不是没掉眼泪,而是妈妈躲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暗自流泪。又或许是生活逼人,导致妈妈没有闲暇伤春悲秋。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现今已然老迈的妈妈,突然之间变得多愁善感起来。
流泪不代表不坚强
一旦打开记忆的匣子,妈妈一定会提到外婆;只要提起外婆,就一定会看到泪水在妈妈的眼眶中打转。侄孙们哭了,我们还有办法安抚。可是流泪的妈妈,往往令我们手足无措。那些我们不曾经历也不能感同身受的久远悲痛往事,说再多安慰的话,只会显得苍白无力。
外婆是妈妈记忆匣子的前半部。妈妈现今流的眼泪,想必是心怀愧疚,为再也无法弥补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而流。
至于我,却是一个很轻易就掉眼泪的人。它可以是简单的一句话、一个画面、一个举动……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能触动我心的人事物,我都会为之掉眼泪。很多时候也会责怪自己那不争气的泪水,总是在最不该出现的时候,控制不住地流下来,觉得自己很丢人现眼。
年少时曾经误以为眼泪是软弱的象征,因此常常提醒自己不能轻易掉眼泪。好像不流眼泪就代表自己很坚强、很勇敢似的。后来才渐渐明白,眼泪可以不必和坚强、勇敢联系起来。我的眼泪也可以像侄孙的眼泪那样纯粹,它可以只是宣泄当下情绪的管道,无需觉得丢脸或将它复杂化,硬要跟坚强和勇敢画上等号。待我明白这个道理时,却已成了一个不再轻易掉眼泪的中老年人。
犹记得刚开始学习内观静坐时,流眼泪是我静坐时的常态。那泪水,仿佛是心中最深的不净烦恼,无法控制地涌出眼眶,止也止不住。如此的常态一直持续了好几年。后来眼泪就慢慢地被其他感受接替,从那以后也就不再轻易掉眼泪。我也因此不再排斥流眼泪,而学会在适当时,以眼泪宣泄当下的情绪;慢慢学习不嫌弃流眼泪的自己,接受那个爱掉眼泪的自己。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