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一年前,我在DW上发过一个文章探讨美国经济双收缩的可能性。今天,这个局面越来越清晰了。
那个时候,美国一年期的短期国债收益率刚刚脱离零利率,开始上升;今天已经在5%的位置徘徊了差不多半年,还没有看到下行的趋势。不仅是一年前的短期国债,而是从一年期到30年期的所有国债收益率都上升到了5%这个水准。这说明:美国政府在目前情况下借新债还旧债,在利率置换上不得不面对高利率的状况。
ADVERTISEMENT
如果这个情况持续一段时间(概率还是蛮大的,因为通膨率并没有可预见地下降到美联准的期望值),那么美国政府的国债付息就会大大增加,现在它的国债规模已经达到34兆美元,每年的利息支出就是1.7兆美元。而在两年前,这个国债的平均付息才2%都不到。两相比较,这个上升的幅度差不多是2.5倍。所以,如果不能缩减财政开支,就需要有强劲的经济增长预期,否则财政赤字就会越滚越大,最后击破大家对美元的信心,就像其它财政破产经济体一样。
不太妙的是:美国财政入不敷出的状况是常态,想要在总统换届的当下缩减财政开支简直是天方夜谭。2022财年因为疫情管控的结束,本来已经下降的财政赤字,在2023财年再度暴涨,就是极好的例子。
而面对5%的高利率货币环境,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真的那么乐观吗?也许从短期的劳动力市场数据看,经济衰退还未到来。但是如果零利率是刺激经济复苏的货币政策,那么逻辑上讲,高利率一定是经济收缩的货币政策,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否则逻辑不能自洽。高通膨已经引起美国产业工人大罢工,说明物价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已经成立。高通膨下高利率是不是就是常态?
美国在试图重构产业链
其次,美中竞争,美国政府试图重构产业链,在世界经济内去中化。但是经济学告诉我们:过去四十年内中国经济崛起成为世界工厂,正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一定也是成本最低的选择。如果未来真的能够建立一个去中化的新产业链,一定也是成本高于原来的市场选择结果的。而这个结果需要由美国消费者来承担。这意味著从真实经济角度看:美国消费者价格在未来也有一个上升的趋势。
只要美国高通膨的局面继续维持,高利率的货币收缩和高利息下的财政收缩,都不会导致美国经济强劲增长。除非有什么出乎预料的外部冲击,比如高科技的突破或者竞争对手的突然垮台。前者我们真的无法预料,后者确实值得注意和分析。
中国经济本来在疫情中一枝独秀,可惜最后一年画蛇添足,反受其累。而过去一段时间,整顿吏治导致地方政府激励下降,和对民营经济的不恰当处置导致舆情悲观,也产生了对经济前景的不利影响。多重因素叠加,使得今年的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态势。这既导致资本市场的悲观,也被政府高层认识到,从而在政策上出现了纠偏。未来能不能从制度上重构社会信心,再拾起高增长(5-6%)的趋势,其实不光对中国经济自身非常重要,综上所述,对美国经济也一样重要。
我曾经对中美经济脱钩的前景做过预判。美国脱钩中国的代价是上面说的消费者承担更高的成本,而中国脱钩美国的代价是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越发困难。所以中国的对策是吸引高科技人才回归,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目前比较令人乐观的讯息是:无论华为为代表的高科技民营企业,还是过去十几年长足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都预示著中国经济未来中短期内的产业升级,可能无惧于美国的封锁和打压。当然,更长期的技术进步来自于本国内的科研激励机制,需要有更加深化的改革措施,否则还很难言乐观。
作者:沈凌
沈凌,德国波昂大学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本文章获德国之声授权提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