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文艺春秋

|
发布: 9:00am 06/10/2023

李忆莙

文艺春秋专栏

英国

护士

所见微尘

人生

大马第二家园

【專欄.所見微塵】李憶莙/人生軌跡

作者:李忆莙

前些日老朋友自英倫歸來,竟然是為了辦理第二家園事宜,聽了好不感慨。明明是自小一起長大的“發小”,如今卻成了一個外國人,想要重返故里,首先得解決居留問題。我感慨的是難測——人生這條路,不走到最後,你永遠無法預測未來是怎樣的。

想當年,那時流行“放洋”。那些年齡比我大的學兄學姐們的放洋趨勢,堪稱“成群結隊”。那時放洋有多種選擇,分為上中下好幾等;屬於精英學霸級型的,若家境富裕,可以選擇學費昂貴的比如醫科,理工科;家境不怎麼樣的則求其次,選讀學費較低的如語言學或教育歷史等人文學科。另外,家境清寒且有實現出國留學抱負的女孩,大多選擇去英國學習護理。

ADVERTISEMENT

原因是英國在致力於更廣闊的醫學護理實踐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自南丁格爾1860年在倫敦開辦第一間護理學校以來,英國擁有全球頂尖的護理大學,也是首個制定護理成為一個專業領域的國家。為了現實更廣闊的培育目標,英政府長年資助開設護理課程的大學,並向海外招生,提供學費全額免費或補助。在那個年代,尤其是小地方,哪有幾個富裕的人家,即使家境許可供得起的,也是讓兒子優先。故此女孩都選擇去英國“學護士”。臨行,學姐“吩咐”:明年你一定要來。

但我對護理一點興趣都沒有,根本沒意願成為白衣天使。講興趣,我對什麼感興趣?文化藝術啊,那時流行“文藝青年”,是所謂的Artistic young people。那時我也認定進入文化界遠比在護理行業更有前途。然而現實是“文藝青年”只是個標籤,不是職位。而事實是,我終究沒有涉足文化界。雖然至今仍在寫東西,可是投稿不算是文化界中人。至今仍有人大感驚訝:“怎麼你不是在報館工作的嗎?甚至也不是教師?”對於這些,也不知怎麼說才好。有感遺憾嗎?好像也有。其實我一直有這樣的想法,覺得如果當年聽從學姐的,我的人生得改寫。

而那位學姐,其實就是我的發小——想要返回故里,卻困難重重,最後得要申請第二家園才能定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軌跡,生活當中我們走著各自的軌道。幸運的話,我們從事的是自己所熱愛的工作,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根本沒得選擇,一生都在抱憾中度過的人,並不在少數。

時光在無聲中流逝,中間又隔了一段長長的歲月,離散的人各有各的生活,也不常聯繫。畢竟生活是磨人的,要說人的一生,現在我最真實的體會是:人生不能掙脫的,不是煩惱而是無奈。

此刻忽聞故人歸來,不勝感慨。想及當年出國的那幾位學姐,起先都有聯繫,即使是最疏懶的那個,一年一張節日賀卡仍是有的。後來漸行漸遠音訊漸少……雖不至於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畢竟是隔了那麼長長的一段歲月——誰的生活不是酸甜苦辣鹹的呢?誰又能天天都如意?這些日,由於家裡有人生病入院,我天天跑醫院,甚至睡在醫院陪護。接觸得最多的是護士,尤其是在加護病房,看著她們那種高度密集監測,又無微不至的照料,覺得她們都是沒有悲哀與絕望的一群人;她們只有感同身受的痛苦與快樂。這真是一個崇高而神聖的職業。那時想得最多的那幾位學姐,她們都到了該退體的年齡,或者早已經退體了。雖然她們是順運時代踏上了那趟遠去例車,可畢竟是自己的選擇。她們與當地人結婚,落地生根,也在專業上發揮所長,有榮升為護士長的,有的當上部門主管。對她們而言,無所謂崇高廣大,倒是人生,各有各的軌跡。

然後終於與發小見了面,她說早在10年前就已經離了婚,兒子歸她。其實兒子與她也不親,早早已經離家,如今也結婚了,她現在了無牽掛。退休後,常常思緒萬千,覺得自己的餘生尚有餘裕,想找回失去的時光,並不是夢想。因此特別懷念小時結下的“發小”之誼……

與她一席談話,我感觸良多。分手時,遠遠地望著她的背影,也嘗試回望自己走過的人生軌跡,腦海中掠過的卻是這句話:“世界只有一個,不會同時有不相干的兩個世界”。我忘了是誰說的,這不重要吧。倒是時光,不會因誰而停留。

相關文章:
【專欄.所見微塵】李憶莙/替歷史寫的
【專欄.所見微塵】李憶莙/武俠的江湖
【專欄.所見微塵】李憶莙/花磚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