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時間菲律賓清潔小妹經過我身邊,整理著我腳邊的垃圾桶,問了句:“How are you doing today?”語氣不急不緩,投射過來的眼神也似乎等待著我的回覆。
我一怔瞬間有些感觸,使了個鬼臉逗得她笑出聲。“Still alive. How about yourself?”我問她。“I am doing well. Thank you.” 她回道。
ADVERTISEMENT
老外常掛嘴邊的“how are you”,大部分時候不是在認真的問你今天過得如何,而更多的是像華人語境裡的“嘿,你好。”比較像是一句不冷不淡又不失禮貌的問候。清晨出門遇到遛狗的鄰居,彼此相交匆匆一別,沒想多聊,微笑的說聲“how are you”,進入公司的時候遇到同事,說聲“how are you”打招呼。
前些年剛轉換工作環境時面對老外同事與客人,在回應對方的“how are you”時還略顯拘謹。那時會真的回顧自己當下的心情,說出自己的感受。真的遇到心情不好時,還會認真醞釀,彷彿下一秒就會向對方吐露心事一般。
過了一段時間,慢慢從對方的眼神與肢體的反饋中感受到,對方好像並沒準備接收你的任何情緒。“How are you”就真的只是簡單的打招呼,回覆一聲“I am good”就足以招呼過去了。雖然儘量避免這種無意義又敷衍的“交流”,但當我越發習慣聽到老外以how are you為開場白,我彷彿也感染了這“毛病”,有事沒事就“how are you”。總有一種你問我“how are you”,我就該回答“I am good. Thank you. How about yourself”的習慣,然後歇一口氣,也表示整個問候“完美結束”。
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
在某些情境下,how are you還是不自覺地脫口而出。就像兩人在電梯裡尷尬等待的時候,就像彼此在走廊過道中相交併對上了眼神的時候,而正巧對方是你認識但是又無需過分熱情的打招呼對象。
然而也總有些時刻,或是人生中的低谷、生命裡的高光,那些想跟其他人分享情緒的時候。一些相熟的朋友一句誠懇不敷衍的“how are you doing today”,有時真的能觸及心靈,調動起分享欲。我就有幾次在心情很低落時,友人彷彿腳踏七彩祥雲,左手帶著紅酒右手托起起司拼盤,說了一句“how are you doing”,然後就待我訴說心中鬱結。這種情境下的“how are you”就真的是想知道你最近過得怎麼樣。
中文語境裡的“嗨!你好”與“你還好嗎?”從語態上就很清晰地讓我們區分是簡單的路過打招呼,還是想找人談心。性格內斂的華人也鮮少隨意地跟陌生人攀談,從而去問候對方“你好嗎?”這也是母語為華語的我一開始頻繁接觸“how are you”的問候時所展現出來的窘迫,亦是語言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願大家都能在職場上百鍊成鋼,不懼突然飛來的一句“how are you”。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