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白米這一項巨大數額產業錯綜複雜,裡頭有太多利益相關的運作方式,但是消費者管不到也不了,只能管吃不吃得起,但如果說政府都管不了甚至是管到失控了,供應充足卻買不起了,那肯定有大問題在內。
ADVERTISEMENT
白米短缺和民眾被逼吃高價進口米的課題,看似影響到國內大部份M40和B40國民,我們每一天都要吃白米飯,但是對政府而言,好像不是很重要的緊迫問題,所以沒有上升至由首相安華親自出聲下令相關單位好好處理的層次,而是由部長們各司其職,可是相關官員又好像是摸不到問題的癥結。
根據稻米和白米管制法令,白米供應和價格相關的事務,是由農業及糧食安全部負責,現在的部長是曾任國防部長的莫哈末沙布,他說白米沒短缺,只是進口米太貴,導致買每公斤2.60令吉本地米的人多了,結果供不應求,所以才有白米短缺印象,他重申白米供應是充足的。
那麼,這句話還是說明實惠價白米不夠賣,完全沒有充足之說,部長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是因為把自由定價的進口米算進來,所以白米沒少是嗎?
10公斤26令吉的白米會增產來解決問題嗎?有的話會由誰負責監督增產來滿足國內需求?還有什麼其他有效解決之道?難道說一些人被逼去買每公斤3.50至4令吉以上的進口白米是無可奈何的嗎?
有說白米這一項巨大數額產業錯綜複雜,裡頭有太多利益相關的運作方式,但是消費者管不到也不了,只能管吃不吃得起,但如果說政府都管不了甚至是管到失控了,供應充足卻買不起了,那肯定有大問題在內。
比如說,它是不是因為真的有“米商壟斷集團”的問題,國家稻米公司是不是不夠稱職?從農民到米較商再到國家稻米公司這條產業鏈,有哪一個環節失調了嗎?
稻農只管善用津貼和輔助耕耘,沒有耕作爭議,米商收稻後較成米的成本,據說每公斤已接近2.60令吉左右,最多隻賺50仙,根本無法應付公司的運作,只能期待掌控白米市場的國家稻米公司體恤米商,讓利一些過來。
另一個說法是,基於本地米沒有利潤,有些商家乾脆不賣100%本地米,而把它滲入進口米並以進口米的競爭性價格來賣,以爭取多一些賺頭。然而,雖然他們為生存而做,仍歸納為無良運作,其中有沒有涉及欺騙,就要看他們的產品說明了。
關於這點,日前國內貿易及生活費部代部長阿米佔說,他已經指示馬來西亞競爭委員會(MyCC)和內貿部執法組聯絡甲州行政議員阿克馬,以展開調查他所揭露的米商壟斷和進口米滲入米碎高價賣的問題。
這就有趣了,掌管產量的農業及糧食安全部和掌管價格的國內貿易及生活費部都不知道的白米短缺問題,阿克馬竟然知道了,而且前因後果裡,並沒有掌控大米市場調度的國家稻米公司扮演的角色。
那麼,所謂的“米商壟斷集團”到底是誰?它是存在的嗎?如果沒有找到這隻壟斷白米產量和價格的手,那兩位部長的做法,要如何解決白米短缺和貴米的問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