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地米短缺的爭論可能很激烈,但似乎沒有人能給出超市缺米的確切原因。
ADVERTISEMENT
本地白米供應短缺的情況讓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惶恐不安。當然,隨之而來的是傳統的指責。
這種穀物莫名其妙地從超市貨架上消失了,而進口米的價格卻飆升了。
事實表明,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忽視糧食生產,包括稻米種植。我們當中有多少人,尤其是我們的政治人物,真正關心這個問題或提供了合理的解決方案?
去年,我國糧食進口開銷約為760億令吉,比2021年的640億令吉有所增加。
基本上,大馬60%的糧食是進口的。我們高度依賴進口糧食和飲料產品,尤其是食品加工的原材料,如小麥、乳製品及其他原料。
大馬的產量不足以養活我們。金馬侖高原無法提供足夠的蔬菜,結果我們不得不從中國、印尼、阿根廷、泰國和印度進口。
佔全球供應量40%的印度最近決定停止出口白米,導致白米價格飆升。路透社早前的一篇報道也稱,越南打算到2030年將白米年出口量減少44%,降至400萬噸。但越南隨後否認了這一報道,表示將維持現狀。
稻米生產受影響有很多原因。氣候變化導致天氣變化無常,威脅到印度及其他國家的生產。大馬也未能倖免。
報告顯示,水災、乾旱和熱應激是導致農業領域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佔份額從1960年的43.7%下降到2021年的7.1%的原因。
但情況已經惡化。全國稻米平均產量很低,每公頃只有3噸多。2021年,大馬的自給率僅為65%,而第12大馬計劃(2021年至2025年)的既定目標是75%。
就連孟加拉的白米生產、魚類、肉類和蛋類也實現了自給自足。緬甸也是如此,自給率高達179.4%。
關於本地米短缺的爭論可能很激烈,但似乎沒有人能給出超市缺米的確切原因。
有許多陰謀論,包括指責進口商、批發商和廠商囤積、供應商重新包裝本地米並將其與進口米混合以獲取更大利潤。
在此背景下,隨著我國變得越來越富裕和注重健康,許多大馬人減少吃白米。但對於B40(低收入)群體來說,白米是主食,缺乏本地米是有害的,可以預見的是,這種情況已被政治利用。
據報道,人均白米消費量逐年下降,從1970年代的120公斤降至2022年的77公斤。但白米進口量仍在增加,從2021年的106萬噸增加到2022年的111萬噸。
由於馬幣貶值,我們現在感到了壓力或痛苦。糧食生產成本也因烏克蘭戰爭而上升,從而影響到動物飼料和化肥。
有人呼籲結束國家稻米公司作為唯一白米進口商的壟斷地位,但許多分析人士懷疑,如果允許其他公司進口白米,它們是否準備滿足政府對國家稻米公司提出的條件。
很少人知道,限制條款包括從本地農民那裡購買質量很差的稻米。
英文報《The Edge》援引國庫控股研究院副研究總監莎麗娜的話說:“當你購買低質白米時,你就會虧損,因為存在價格下限”。
她有一些建議:“如果我們認為壟斷是非常糟糕的,因而想要趕走國家稻米公司,那麼我們就必須確保‘有人’來管理庫存。”
“在我們解決這一切之前,我們最好謹慎對待我們要趕走的人,因為那個實體可能是讓事情照常進行的人。”
即使是質量較差的稻米,國家稻米公司也要支付每噸1280令吉的價格,因為這是價格下限。不能再少了,因為這就是條件。
那麼本地米是否短缺呢?據《The Edge》援引一位農業與糧食安全高級官員的話說,按照目前的白米庫存水平,在正常情況下,不包括戰爭或長期自然災害,白米是足夠的。
如果馬來西亞真的希望在糧食生產方面實現自給自足,並減少糧食進口支出,那麼農業及糧食安全部就需要得到足夠的支持和關注。
我們需要解決一些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是造成本地稻米產量下降的原因。
稻米價格低廉,勞動力來源困難,越來越多的稻田被轉為發展用地,尤其是在吉打和霹靂北部,農民大多是老年人,而其低廉的價格也使他們無法進行商業化種植。
我們需要提高吉打、吉蘭丹、霹靂、玻璃市和雪蘭莪以外的稻米產量。僅依賴這幾個州屬對馬來西亞來說風險太高。
如果這些州屬受到疾病或氣候變化的影響,產量無疑會立即受到打擊。當然,我們需要中國的幫助,利用現代技術提高產量。
對於我們的領導者、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關者來說,這是值得認真思考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