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影15日訊)原任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和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及博士生導師範若蘭教授指出,與中國相比,馬來西亞似乎更能接受高學歷、高職位女性獨身的現象。
她說,儘管馬來西亞也有許多高學歷、高職位女性獨身,但他們的父母並沒有像中國父母般,對“女兒嫁不出去”感到焦慮。
ADVERTISEMENT
“我們看到女性受的教育水平非常高,職業發展非常好,那婚姻對她來說其實是次要的。”
四大因素影響女性職業變遷
她今日在第六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上發表主題為“20世紀新馬華人婦女百年職業變遷研究的理論思考”的專題演講後,如此回答出席者的提問。
“我們通常看到在結婚前到25歲這段年齡,女性就業率是一個高峰,然後到了25歲,當女性結婚、生孩子時,就業率就會下降,等到孩子長大了,通常到了三、四十歲,就業率又再上升,這是大部分國家的狀況。”
範若蘭也指出,經濟發展、教育發展、政治變化和性別觀念變化,是影響女性職業變遷的主要因素,而這四大主要因素,如經濟和教育、經濟和政治、教育和性別觀念、經濟和性別觀念等,就存在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而20世紀新馬華人婦女的職業變遷集中體現了這種互動關係。
她指出,在20世紀初,新馬華人女性人口極少,就業人數更少,職業領域十分狹窄,但到了20至40年代,隨著移民女性的增多,新馬華人女性勞動力相較20世紀初大大增加。
在馬新先後獨立並大力發展工業,華人女性的經濟參與率大大提升。
“20世紀下半葉,婦女職業逐漸拓展到所有領域,更多職業逐漸‘女性化’,如中小學教師、護士、傭人、文秘、理髮師等,同時,在一向由男人把持的‘男子職業’也出現越來越多女性,如律師、醫生、工程師、企業家、政治家。”
“適合女性”話語反為職業設限
她也說,“適合女性”這個話語強調女性的性別優勢,附和父權制性別規範對女性的“溫柔、細心”等女性氣質建構,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女性在職業發展上的次等、輔助角色,以及職業的“女性化”,使女性侷限在所謂“適合女性”的職業,導致她們處於低技術、低收入、低職位領域。
但是,她指出,“適合女性”也是一種女性的賦權策略,推動婦女進入更多職業領域。
“從長時段婦女職業變遷來看,‘適合女性’話語為女性操開了某一職業大門,使她們能進入其中並有機會施展自己的能力,不僅證明自己‘適合’這一職業,而且幹得更好,從而為職業拓展打開了更大空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