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成為穆斯林後,很多東西都不能吃了,可是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差別啊。”TikToker Soya Belacan的Aisha陳妍穎是華裔穆斯林。因為先生Azrul很愛吃,她總會煮些華人美食介紹給他。有時買食材,超市的馬來大嬸看她買佛手瓜、紅棗、豆豉,也會特別好奇這些食材怎樣用。
所以,當小孩上託兒所後,她索性開設TikTok和Instagram賬號,分享烹煮清真華人家常菜的影片,例如瓦煲雞飯、杜仲烏雞,甚至是女性補身子的紅棗薑茶等。Azrul還說,因為Aisha他才瞭解到“熱氣”的概念。這又是另一種層面的跨文化了。
ADVERTISEMENT
“Assalamualaikum,大家好啊!”刷TikTok看Soya Belacan的影片,陳妍穎Aisha總用這一句話開場,再用“Si-ap! makan!”總結。
說起華社該如何認識伊斯蘭、瞭解穆斯林社會,華裔穆斯林往往是最好的橋樑。不過,陳妍穎比較像是反向操作,向馬來社群介紹華人的飲食習慣。
她與丈夫Azrul開設TikTok和Instagram賬號Soya Belacan,分別有粉絲43.6萬和15.4萬。雖然他們的粉絲多為20歲至50歲的馬來人,但從留言可看出,大家對這些食譜躍躍欲試。需要用到杜仲、紅棗、枸杞等中藥材,馬來粉絲會留言詢問哪裡可以買到清真的?陳妍穎悉心解答,一般霸級市場就有了,其實不難找。
陳妍穎和很多華裔穆斯林一樣,因為與穆斯林結婚而進入伊斯蘭。婚後,她多了一個阿拉伯名字叫Aisha,先生Azrul也多了一個華文名字叫知路。他們的相遇、相戀,其實有著雙向的跨文化經驗,他倆是因為詠春拳而認識。
Azrul本來就喜歡華語流行歌曲,會唱王力宏、周杰倫的歌曲。因為喜歡看功夫電影,看《葉問》而學詠春拳,還成為了教練。陳妍穎就是他的學生。
陳妍穎和很多華人一樣,從小就讀華小、國中,社交圈子以華語為主,接觸到的馬來人多是同學。她說,在小地方成績好的都是華裔學生,馬來同學多是飆車仔。她對伊斯蘭或其他宗教也沒什麼深入瞭解,覺得和自己無關,加上國中的宗教老師(Ustazah)很兇,讓她對伊斯蘭有很多刻板印象。
成為朋友後,陳妍穎發現Azrul對女性尊重,很紳士。Azrul說這些都是伊斯蘭教導的,可是當時,時不時的宣教也讓陳妍穎覺得有點煩。後來是因為Azrul介紹一些西方的科學家、知識分子也信奉伊斯蘭的影片,讓她開眼界,漸漸走進伊斯蘭。
與異族同事相處之道:理解和同理
愛情來得若有似無,倆人很快以結婚為前提交往,並在兩三個月後結婚,生了一個小孩。小倆口語帶驕傲地說,從來不吵架,感情好得很。
然而,陳妍穎的華裔穆斯林身分常在網絡上引來鍵盤手攻擊,認為她是叛徒,忘了華族的根本。她看得出那些假賬號用華文式的馬來文留言,還要她“回去煮你的馬來餐”,“小心老公娶4個老婆”。
陳妍穎不解,為何在一些人眼中,嫁給馬來人成為穆斯林就好像低了一等,嫁給洋人成為基督徒就不會被指指點點。“如果我嫁給洋人穆斯林,他們又會怎麼看呢?”更何況,非穆斯林男性搞外遇,搞風流的事也時有所聞。
面對網絡上族群、宗教極端言論的亂象,陳妍穎相信那只是少數人的看法。“在現實生活中和辦公室的異族同事相處,其實是很和睦。我們要理解和同理,要學習換位思考,去醞釀智慧。”
側記:糾結多年的名詞,終於記住了!
訪問結束,與Soya Belacan夫妻到附近的中國穆斯林餐廳用餐。夫妻倆都說,對伊斯蘭有什麼不明白就提問,即便他們不會,也會幫忙找到適合的人來回答。於是向他們說起好幾年前的訪問經歷。
當時受訪者說,在齋戒月的一個特別晚上特別用力祈禱,後來多年的心事終於了結,有了好結果。我沒特別記下那個名詞,直到幾年後製作開齋節專題時,又從受訪講師那聽到那個特別的夜晚。那回寫了還是沒特別記在腦中。
此次問起Azrul,他放慢語速念給我聽“Lailatulqadar”(貴夜)。這回我記下了。
相關報道: 【觀綠潮/01】學者眼中的綠潮,你怕的綠是什麼綠? 【觀綠潮/02】李烈寬●研究伊斯蘭,為疑惑尋找答案 【觀綠潮/03】王俞勇(Ridzuan Ong)●用華語跟你說伊斯蘭 延伸閱讀: 【中南馬篇】一碗叻沙,盛滿包容與多元 【北馬篇】一碗叻沙,盛滿包容與多元 【東馬篇】一碗叻沙,盛滿包容與多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