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伊斯兰文化,了解穆斯林社会,可以是当作学科学习,就像读医学、法律、中文系那样。
华小、独中、留学台湾的李烈宽自认,从小在很“华”的背景长大。机缘巧合下学习阿拉伯语后,他开始接触了伊斯兰历史、文化和《可兰经》,这才回过头看看自己生长的穆斯林国家。那些刻板印象如穆斯林可以娶4个老婆、穆斯林不能养狗,他都自行在经典和文献中找寻答案。
ADVERTISEMENT
台湾,学习伊斯兰文化的起点
每当自我介绍提及研究伊斯兰议题,听者总会问李烈宽是不是穆斯林?不是。接着他们一定会问,会不会皈依伊斯兰?李烈宽说,目前没有任何sign(征兆)让他想要皈依。他纯粹把伊斯兰议题当作学科研究,做学问。
李烈宽就读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目前硕士四年级。与其他马来西亚的伊斯兰议题华裔研究者不同,他的历程是从台湾开始的。他自认从小到大成长背景很“华”,华小、独中,身边都是华人,95%以上的时间都在使用华语。和很多人一样,在非常同质化的环境长大,对穆斯林的生活和宗教信仰都没什么概念。
2016年,他赴台就读政治大学历史系,隔年选修阿拉伯语系。他只是想选多一个语言学系,而恰好全台唯一教授阿拉伯语言和文化的科系就在政大,那就试试吧。李烈宽遇到几位老师都是从阿拉伯毕业回来,在他们的引导和教授下,从很基本的听说读写开始学习阿拉伯文,再由他们带读历史文献、《可兰经》、圣训,或是一些中世纪的异端书写。
“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就觉得,伊斯兰文化对我来讲是很丰富很多元的,至少勾起了我的兴趣。”李烈宽说,“它背后是很深厚的传统,有历史的积累。”修习伊斯兰议题后,他也开始关注19、20世纪近代穆斯林学者怎么回应现代化思潮,同时保有自己的传统。他的硕士论文研究中国回民,过程中又让他意识到各地的穆斯林,哪怕在同一个地区国家里面,之间其实有很多差异,很难对穆斯林群体一概而论。
“知道的越多,越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学习了阿拉伯文,接触了可兰经,李烈宽主动为过去的刻板印象找答案,穆斯林能不能养狗就是其中一件。怎么找?除了翻阅《可兰经》,他也阅读其他伊斯兰国家,例如埃及穆夫提(Mufti,颁布fatwa宗教裁决的人)的解释。又如穆斯林娶4个妻子一事,他除了找出《可兰经》的经文,也翻查过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伊斯兰研究资料。
“每次得到一些解答的时候,其实我觉得反而对我来讲是更多的不确定性。”李烈宽说,“你会意识到其实很多事情,它能够解释的空间是很大的。”他认为,很难判断一件事情在伊斯兰的脉络底下到底是Halal(合法)还是Haram(非法)的。每次找寻答案,比对不同伊斯兰社会的资料,发现有些事情在一定条件前提下是合法,有些未必,又或者允许但不鼓励。
“找答案的过程中你会意识到很多问题是很复杂的,越来越难。我觉得很多知识探寻的过程就是这样,可能你知道的越多,反而越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我们需要了解彼此到什么程度,才能族群和谐?
初步接触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一两年后,李烈宽开始慢慢把所学观照回马来西亚的情况。那段时间,马来西亚首次换政府,后来经历反ICERD运动和2020年喜来登政变。他粗浅观察到,马来西亚的伊斯兰好像是被特定的少数群体,甚至是国家所控制,很多伊斯兰议题容易被政党利用。这令他想要从其他伊斯兰社会历史找出其他的可能。
李烈宽有一篇投稿文章刊登在台湾关键评论网,写的是“罗兴亚难民”。2020年暴发冠病期间发生罗兴亚难民船接收争议,他从中文媒体的网络留言区发现华社舆论对这件事反应极大,很多留言连带攻击穆斯林的信仰和身分。“那时就发现华语圈好像对伊斯兰或者是穆斯林的误解蛮大的。”
也因此,李烈宽想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纠正一些错误概念,或说在这些讨论中加入一些不同的声音,“这算是我现在很focus(专注)的一件事情。”像近期的四十圣训风波,或2022年开斋节突然提早一天,他都撰文解释。这是他自认比较可以贡献的地方。
那么,一般常人可以怎样去认识伊斯兰或穆斯林社会?李烈宽因为机缘学习阿拉伯文,激起研究伊斯兰的兴趣,很多伊斯兰相关议题或事务对他而言是可以理解的。但一般常人没兴趣的话,是不会主动去深入探究的。
这也是他常在反思的,如果要达到族群和谐,尽可能弥补族群的裂缝,我们需要了解彼此到什么程度?“能够平心静气,摆脱很恶质很反智的言论,不再用刻板印象作攻击手段,不刻意口出恶言,我觉得那可能就是一个标准。”咦,其实不难嘛!
“尝试理解穆斯林是基于什么理由不喝酒,不吃猪肉,为什么一天礼拜5次,而且不拿这些事情来攻击,我觉得就差不多了。”李烈宽说。
有时书写伊斯兰议题的科普文章,李烈宽也会自我怀疑到底普不普,也会怀疑这些知识内容对一般人的生活其实根本没什么影响。他还在摸索中,能做多少就先做多少。这些内容主要刊登在台湾关键评论网、晚安星球。
“我一直还是很坚持相信所谓的民间,也就是族群之间的交流互动是有它的意义。”在他与穆斯林接触的经验里也发现,其实就和一般人与人之间相处一样,表现出诚意,相互尊重。当穆斯林朋友知道他有比一般人多一点对伊斯兰的认识,都很乐意和他聊宗教相关的问题,这其实是可以跨越隔阂的契机。
与其被动等回应,为什么我们不主动理解?
回到回应“绿潮”课题上,我们知道不应一竹竿打翻全船人,不能把“绿潮”和伊斯兰划上等号。那么该如何回应?“我觉得首先还是我们要比较主动积极地,真的去尝试理解穆斯林群体。”
李烈宽说,穆斯林群体的诉求、想法多少立基于宗教,那我们是不是也愿意接触一些伊斯兰的基本认识?在他看来,最理想的状况是有一个成熟、活跃的公民社会,让很多议题能在公共空间讨论,让彼此的差异可以被看到。他期望整个公民社会能更自主接触和讨论这些议题,而不是一直要等待政府或者是政党的回应。
主动理解,和批评政策是不冲突的。李烈宽举例解释,演唱会男女分坐,我们可以批评政府,并同时去理解支持者在宗教上的理由为何。他强调,在抵抗公权力行为的同时,我们可以经营公民社会,经营族群对话。
纵观世界各地的穆斯林社会,在很多事务看法上有一整大片光谱,保守与自由是相对的。或许在这个网络速食时代,许多舆论太过简洁粗暴,二元化得非黑即白,急着划上等号。李烈宽提起近来一种舆论,“安华政府在跟伊斯兰党竞争伊斯兰的话语权、诠释权,就等同于和伊斯兰党竞争保守。”
“我不能理解,为什么竞争伊斯兰话语权就一定是在竞争谁比较保守?”他点出,这样的论述就等于预设伊斯兰本来就是保守、极端,就是要尽可能控制所有人的生活。“对我来讲等于你已经下意识否决掉,我们有不同版本的伊斯兰社会是可以实践在马来西亚的可能。”
相关报道: 【观绿潮/01】学者眼中的绿潮,你怕的绿是什么绿? 【观绿潮/03】王俞勇(Ridzuan Ong)●用华语跟你说伊斯兰 【观绿潮/04】陈妍颖●跨美食交流,分享清真版华人家常菜 延伸阅读: 【香港人在大马/01】香港人掀移民潮,出走是为了什么? 【香港人在大马/02】年轻夫妻出走故事|香港太高压,离开是给下一代更好的成长环境 【香港人在大马/03】《马来西亚咗》主持人Gary、Hilda|大马生活很写意,住久了慢慢喜欢上这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