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纯粹诚见

发布: 7:50am 18/10/2023

消费税

刘惟诚

纯粹诚见

服务税

行政开销

2024年财政预算案

鸡蛋、鸡肉津贴撤销

刘惟诚.为重启消费税铺路的预算案

政府其实从未放弃,财案针对税务的项目,都是为重启消费税铺路。

ADVERTISEMENT

尽管团结政府在上周五(13日)所提呈的内容充实、重点处处,但我却对财案里的三个部分,最感兴趣。其一,这是一份史上最庞大的财案;其二,,以及政府准备启动针对性的柴油津贴;其三,被调高至8%,而且征税范围也进一步扩展,包括运输。这些重点,在首相兼财政部长安华超过两小时的法案提呈中,只占据了将近1分钟的时间,但我却觉得它基本浓缩了团结政府对于未来的盘算与经济期许。

当然,对于“史上最庞大”的评价,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因为从2021年财案开始,我国财案在总拨款额方面都在持续扩张,这也造成每年的财案都总能取代前一份,成为“史上最大”。政府在今年所提呈的财案,增幅并不至于达到2021年、2023年财案的高峰(这两年财案的总拨款额,增幅较前一份上探超过7%,是近年来最高),而2024年的2%或77亿令吉的增幅也算相对温和,赤字预计也得以降至4.3%,所以基本接近宏观经济、工商界人士的预期。

只不过,财案总拨款额的庞大,在我国的经济语境之下,其实就意味着的庞大,因为我国在过去的10年里,都不曾出现过发展开销与行政开销持平的情况,相反,随着国内政治的动荡与国际局势的变化,这两者的差距还越来越大。而在所有的行政开销当中,公务员薪资向来在财案中所占比例最为庞大,其具体数额是除了津贴和社会援助,常年增幅最大的行政开销类别。

比如,其在2024年财案中占总拨款的24.3%,虽然仅较修订后的2023年财案多增0.8%,但其增长额达48.3亿令吉,与津贴和社会援助的涨幅(58.5亿)非常接近。而且,这个增幅在过去5年也未见放缓,除了2021年财案中仅增长了18.9亿,其他年份都超过20亿,疫情后的增幅更是突破40亿。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退休金的支付之上,其过去5年的年均增长约15亿,若将公务员薪资与退休金统合,其在财案里的年均增长甚至超越津贴与社会援助的涨幅。

如果说公务员薪资能够令人捏一把冷汗,那么津贴和社会援助也同样能够让人背脊发凉,因为财案在这方面的预算,从2018年起就出现超支的情况,并且差距还逐年拉大。最高峰是2022年,当时财案拨款174亿令吉,但因为俄乌战争、中美贸易战、疫情后内需萎缩等多种因素,导致最终超支500亿,即674亿,至于2023年财案的586亿,至今也已超支56亿,这是因为政府延长了鸡蛋、肉鸡津贴和稻农补贴,而近期爆发的以巴冲突,或将加剧这种情况。

显然,社会经济、世界局势等不可控的内外元素会对这个国家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不再是20年前那种能免除大部分外围因素冲击的“天堂”,这即延伸我想谈的第二个部分。财案建议明年撤销鸡蛋和肉鸡津贴,并且分阶段展开针对性柴油补贴,意味团结政府清楚意识到我国经济体系的脆弱面,再加上经济部目前积极建立中央数据库(PADU)和拟定部门数据库互通的《综合法案》,让这份财案看起来更像是津贴合理化的先导实验(pilot experiment)。

至于第三点,就是服务税的增加和征税范围的扩大,除了餐饮、通讯和公共交通等影响广泛的消费领域被豁免以外,绝大部分的服务项目已被涵盖在内,尽管服务税与消费税有本质上的差异,但其涵盖范围与执行方式已现消费税的雏形,其可预见的连锁效应,包括调整税率、区分税率、纳入税项时商家所增加的成本,影响将非常广泛,并在短期内为整个消费市场带来新一轮的涨价潮,所以说如今的服务税是消费税的入门版,也不为过。

另外,政府打算在明年强制推行电子发票,并征收资本利得税、奢侈税等,这些措施透露政府目前已启动税务体制改革,只是碍于当前的政治、社会结构与世界局势等压力,而将现阶段的努力集中在防堵税务漏洞、强化执法力度,但这些举措其实对政府日后启动全面的税务改革有着事半功倍的效益,只要税务结构整顿到位,政府届时在重启消费税后的政治与经济成本将大大减低,避免重演2015年消费税实施时的价格、系统与执法混乱。

因此,尽管这份财案被舆论评为“无惊又无喜”,但其最终所透露的讯息其实非常明确,其一,过兆亿令吉的负债率和逐年高涨的行政开销已让国库压力达到临界点,再加上舆论对改革公仆退休金制度的呼声日渐高涨,政府显然已意识到整顿行政开销的急迫;其二,政府放眼在2025年完成PADU系统和落实综合法案,意味全面的津贴合理化与税务改革会在之后展开,而且力度会从明年开始逐年加重;然后,第三,就是政府其实从未放弃消费税,财案针对税务的项目,都是为重启消费税铺路。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30am 14/02/2025
刘惟诚.碌碌无为的国家团结部

在这个保守主义横行的时代,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活动策划与协调部”,因为不认同多元的政客与其追随者在乎的只有选票和政权,他们根本不在乎团结部办了什么交流活动。

国会下议院在上周一(3日)正式召开第一季会议,由于正值华人农历新年的大年初六,而且这天也是国内很多打工族的开工吉日,鞭炮声仍不绝于耳,各界仍洋溢着新春的喜庆气息,就连伊斯兰党主席哈迪阿旺也在前一天,披着红马褂出席了儿子与儿媳的农历新年开放门户活动,他还很热情地向不同种族的宾客拜年。不管是哈迪突然变得包容的此情,还是各族共庆佳节的此景,这都是大马当时独有的融洽氛围。

然而,掌管宗教事务的首相署部长纳因却在国会召开会议隔天扫了国人的节庆兴致,他在下议院书面回答伊党峇东埔国会议员莫哈末法瓦斯的提问时提及,政府已在拟定新指南规范穆斯林参与非穆斯林宗教场所的庆典与葬礼。或许纳因是伊斯兰法背景出身,觉得指南是穆斯林的家事,没啥大不了,所以他在公布指南的部分细节时表现得云淡风轻,直至引起舆论极大回响时才惊觉不妙,匆匆在上周三(5日)透过文告补充说明指南尚未定案,讨论还会持续进行。

不过舆论对纳因的回应似乎并不买账,国内各大种族、宗教组织和朝野政党持续地连番抨击,最终惊动内阁在周五(7日)的例会中讨论此事,并要求纳因,当然,还拉来了内阁里代表非穆斯林的团结部长艾伦达干,共同发出文告解释指南不会成为政策,并且内阁也会妥善地处理此事。首相安华、雪州苏丹沙拉夫丁殿下也在之后亲自访问、出席非穆斯林宗教场所举办的活动,以行动表达了反对制定相关指南的清晰立场,让这场争议最后得以告一段落。

虽然此风波已随着内阁的喊停,以及马来统治者的反对而平息,但坊间抨击纳因的声浪仍在持续,因为对许多人而言,要不是恰好有国会议员发问,这名宗教部长可能就会在国人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将草拟中的指南提交给两周后召开的国家伊斯兰理事会(MKI)协商委员会会议(Muzakarah)讨论、敲定,届时米已成炊,非穆斯林政党或宗教组织想要纠正已来不及,就连反对也得思前想后,因为任何异议将沦为投机的种族、宗教主义分子的谈资。

更何况,纳因确实有“前科”,他在去年9月就曾经透过伊斯兰发展局(JAKIM)尝试推动“强制清真认证”,让所有不提供猪肉或酒精的餐饮店及食品公司申请清真认证,而且这个消息还是他在一场活动上透露的,朝野在这之前皆不知情。同样的,纳因也是在发言后才察觉坊间出现了激烈的反弹,才改口说政策还在讨论,并且最终还是由副首相阿末扎希出面,喊停这个牵连甚广的建议。当然,也正是因为前后这两件事,让人觉得纳因似乎已不适合留在内阁。

纳因是资深的伊斯兰学者,更曾经一度担任伊斯兰法庭的法官,所以他在伊斯兰法的领域里确实是个权威,并且,他的背景也让所有人都无法质疑其在捍卫、传播宗教的努力与付出。因此,他绝对是一位称职的宗教学者、法官,甚至是宗教师,但无法成为一位称职的内阁部长,因为其一,部长需要集体负责,有想法不能闭门造车,其二,我国社会与内阁一样都是由多元种族组成,身为部长提出的建议可以不够全面,但不能一厢情愿,排除非穆斯林的感受。

这两件事的发生,刚好都应证了纳因缺乏这方面的敏感度。其实,除了纳因,还有另外一个部门,在这两个议题上没有太大的作为,即国家团结部。当然,作为一个自1969年就存在,并且时而升格为部,时而降格为局的政府机构,它一直以来都是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与交流的重要机关,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随着时代的迅速变更,以及国内保守派的得寸进尺,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能也必须随之扩大,主动在内阁监督涉及全民团结的决策。

知名学者詹运豪早前批评团结部在过去两年巫青团长阿克马挑起各种争议时没有作为,进而引来了部长艾伦达干的反驳,表明该部总共办了730场与团结与国家认同相关的活动,借此证明这个部门的存在感。其实,艾伦达干的回应更是证明了这个部门职能的不合时宜,因为在这个保守主义横行的时代,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活动策划与协调部”,因为不认同多元的政客与其追随者在乎的只有选票和政权,他们根本不在乎团结部办了什么交流活动。

要注意的是,艾伦达干是在纳因惹祸后,内阁介入才以联合文告的形式发声,而这种情况也并不是特例,因为去年初“袜子风波”以及其所延伸的议题上,该部也是在相关商家面对汽油弹袭击后,才与纳因的宗教部联名发文告谴责肇事者。很显然,团结部在处理这些跨族群的争议时表现得极为被动,而我们所期待真正的团结部,应该是在这方面握有主动权的,艾伦达干也必须与其所属的砂拉越人民党一样,敢于对抗极端。

当然,若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能仍维持在过去的“协调”与“策划”,既不扩展职能,也在国家爆发种族与宗教争议时持续碌碌无为,那么这个部门,不如直接打回2018年前的原型,重新并回首相署,反正回降为局,其负责协调与策划的职能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若真的担忧主管权限不足,无法促成并实现跨部门合作,并入首相署成为不管部(without portfolio)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