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存葬生命園區環境清幽,有柳樹有湖水,也符合人們對“風水”的要求。
ADVERTISEMENT
報道:李佳憓
攝影:黃玲玲、何正聖
人死後,剩下一副軀殼,該往哪裡去?
有人希望火化把骨灰撒入大海四處為家,有人希望撒向空中隨風而去,有人希望入土為安,也有人希望安靜地放在骨灰閣中。如今多了一個選項——沒有墓碑,沒有牌位,沒有下葬儀式,也不會有種植花樹標記,那就是“植存葬”。你會考慮嗎?
孝恩集團推介
草地挖坑植入骨灰
今年10月4日,孝恩集團在森美蘭汝來墓園推介了植存葬。這裡原本是墓園中的一小片綠地,有樹、楊柳、花卉和湖水,在微風拂過的綠茵草地上挖一小坑植入骨灰,就成了往生者的安息之地。
下葬之日,逝者家屬在園方安排下捧著骨灰龕和拎著裝有花瓣和土壤的籃子緩緩走入草坪。禮儀師先是念出逝者的姓名、年齡、往生時辰,再請現場觀禮者默哀。
接著,生命禮儀師請長子把骨灰植存於土坑,然後由大女兒放入潔白色的蘭花瓣,代表對母親深深的祝福與緬懷。最後,二女兒和小女兒各覆土一瓢,儀式完成。
園區工作人員事後將協助家屬鋪填泥土,重新蓋上草皮,一切又回到了原樣。
兒女圓亡母心願選植存葬
“我母親生前原本想要海葬,因為她要自由,但茫茫大海,我們幾個兄弟姐妹還是不捨得。”小女兒賴桂美說,後來得知有了植存葬的選項,亦能圓母親想要回歸大自然的心願,也讓在世親人有個地方追思,於是大家一致贊成。
“而且我爸爸就在水鄉(隔壁骨灰塔區),想念父母親的時候就過來看看。
“母親生前信佛,我覺得她人生最後階段把骨灰變成養分,貢獻大地,也是在做好事、存好心吧!”
植存安葬的過程不超過半小時,沒有任何宗教儀式,沒有華人傳統的燒香和祭拜,不燒金紙,也不獻花,儀式簡單卻不失莊重。家屬在風聲鳥鳴中感恩父母養育之恩,平靜地祝福逝者化作春泥,再把安慰留給活在世上的親人好友。
朱兆祥:定期測驗土質
骨灰摻溶磷菌助分解
馬來西亞孝恩集團董事經理拿督朱兆祥接受星洲日報訪問時說,目前我國的環保葬概念中主要有兩種:一、可以持續及重複使用的葬地;二、在殯葬過程中減少碳足跡,不過度鋪張奢華。
植存葬屬於第一種環保概念。每一個植存園區可容納1800至2000土坑,各相隔1米,洞口直徑15釐米,深度不小於60釐米。園方會定期進行土質測驗,確保土壤的酸鹼值適合放置人類骨灰,也不會影響到草皮的生長。
植存骨灰如何處理?首先,人的遺體經過高溫火化,留下的幹骨頭和碎片大多是鈣磷酸鹽和次要礦物質,用機器研磨成粉末狀後,下葬前會先摻入一種叫溶磷菌的微生物,幫助分解與泥土融合。
“這是用來調整骨灰的酸鹼度,讓它跟土壤和平相處,否則直接把骨灰撒去土地的話,骨灰中的鹽分會對土地造成很大傷害。”
有意者需先簽意願聲明
對於植存葬的身後事安排,有意者需先簽署一份意願聲明,由親屬同意和見證。在當事人往生後,親屬可主動通知殯葬業者按照當事人生前的意願進行火化,擇日植存。
“你要幾歲簽署意願書都可以,不收錢的,往生後再由家屬或委託人代替完成。”
他強調,是否選擇植存葬是個人深思熟慮後的自主決定,不是家屬。
永續循環
葬地8至10年翻土重用
過去殯葬業售賣的靈位、塔位或土葬墓地大部分都是永久性的,但植存葬不一樣。這塊綠色園區在過了8至10年待骨灰分解成土壤後,將進行翻土重複使用。
朱兆祥說:“這能達到永續循環,也不用花費太多金錢成本進行維護或修復,而是讓一切迴歸到大自然生態。”
葬地重新翻用的做法在國外已有案例。新加坡在1998年實施了新的土葬政策,所有墳墓的埋葬期限僅有15年,之後將被強制起掘,若無再葬則一般進行火化處理,而該空墓位須停休3年後再接受下葬。
在地狹人稠的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也以身說教,推動和成立全臺首座植存專區,同樣依循永續理念將葬地重複利用。
植存葬費用RM2800
目前,孝恩園植存葬的一次性費用為2800令吉。而該集團也與森州議員合作幫助B40群體(非巫裔各族),若符合條件則可申請免費植存葬,其中含300令吉的行政費用則由森州議員承擔。
目前孝恩園每日處理4場植存葬,即早上2個時辰和下午2個時辰。若當天名額已滿,則另選排期。
生命教育 放下生前種種執著
植存葬不立碑,蓋上草皮後也不會留下任何標記。家屬第二天返回墓園,也只能大概猜測先人葬身的位置。
“佛教中的開悟就是教人放下執念,我們無需執著往生後葬在哪裡,或哪個碑、哪棵樹、哪朵花,就跟海葬一樣,不必執著飄到世界哪一方。
“如果當事人和家屬還有執念,那麼選擇傳統殯葬會比較合適,否則10年後植存地要翻土,就會引起爭議。”
這也是一種生命教育吧!朱兆祥說,植存葬的另一層意義,是放下對身體、對儀式、對葬地、對生前種種的執著,用心珍惜當下。
環保葬新選擇
挑戰傳統喪葬習俗
植存葬是當今環保趨勢下的新選項,並非取代原有的傳統土葬或火葬。儘管目前得到不少正面回饋,但他認為,植存葬在本地殯葬業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目前難以預測會有多少人接受。
從環保角度出發,讓土地永續使用而不必一直開闢新的墓園,當然是件好事,但古代對於公墓翻土的禁忌也有其說法,即擔心打擾亡靈安息,也對先人不敬。
不能選擇“時辰風水”
除了顛覆傳統思維,一旦選擇植存葬也需放下“時辰風水”的堅持,即不能挑選葬坑,也沒辦法選擇下葬時間,一切由殯葬業者安排,這些都是現時推行植存葬的挑戰。
“早期推行都會有一段很長的適應期,例如臺灣推行環保葬近20年,最終決定植存的民眾仍少於10%,更多是選擇火化和骨灰骸存放。
“馬來西亞普遍民眾對傳統葬法的接受程度還是比較高的,至少我覺得這一兩代人未必能完全接受。”
●新聞小辭典:溶磷菌
這是一種土壤微生物,可將不溶性磷分解成植物可吸收的磷素,是農業領域的好朋友。
遺體火化後的骨灰,主要成分磷酸鈣並不溶於水,若整堆藏納於土中可能會凝結成一團塊,而溶磷菌的作用就是避免骨灰結塊不化,撒入的花瓣(有機物)也有助於骨灰分解。
●新聞小辭典:植存葬
植存葬是一種環保葬法,指一般在公園、綠地、森林等合適的場所,規劃出一小塊區域,即“生命園區”進行骨灰植存。植存不涉及宗教儀式,葬後不設牌位、不立碑、不築墳、不建塔,一般家屬或後代追思時也不得奉上供品、燃香、焚紙、點燭等其他祭祀。這種方法保留了傳統文化“入土為安”的精神,也兼具環保概念,隨土地生態循環再利用,更貼近簡樸的價值觀。
●下篇:新時代的植存葬顛覆了華人多年來的祭祖觀念,是否也違背了傳統的孝之道?本地推行環保葬面對哪一些挑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