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19/10/2023

焦点

厕所

房屋

三代同堂

天井

房屋建造

房屋设计

【家的变化/02】空间是王道 现代房屋设计重弹性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黄安健、黄志汉

我们的“家”会随着经济发展、人文环境、生活习惯的改变,其设计、建材、格局会产生变化,又或者渐渐消失在历史洪流之中。

ADVERTISEMENT

在短短数十年间,曾经从几代同堂共用一个的窘境,到近代最普遍的三房二卫,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个人隐私意识提高。

如今又会是何种面貌呢?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黄安健、黄志汉、受访者提供

UCSI大学建筑与人文环境学院室内设计系主任林可君提及,现今房子格局设计与从前最大的区别在于空间的灵活变动性较高。

“以前房子的使用空间是固定的,比如饭厅、厨房、客厅等区域分明,他们都会把房间和这些(空间)用途规划得很工整。”

“可是因为在我们生活习惯上需要有流动性,如果把空间规划得太分明,客厅是客厅、吃饭厅是吃饭厅,我就没有变化的空间。”

因此,大约在20年前开始,发展商在建造房子尤其是公寓时,会将客厅跟吃饭厅,甚至是厨房“黏”在一起,区域之间没有墙体阻隔,开放式的设计不仅具备高变动性,视觉上空间更为宽敞,家具的选择自由度更高。

“这开放式的概念是因为人越来越需要变动性和弹性,还有需要越来越大的空间,所以它就变成这个趋势。”

她认为在经过MCO以后,许多人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长,会愈加重视“家”的舒适度和便利性,愿意投入更多金钱在“家”里。

林可君说,房屋格局的变化往往取决于对何种生活的向往。

“在MCO前后,室内设计师的工作量实际上增加了。因为人们在家时间长了,发现哪个部分不够好,就找设计师来改造,提高生活品质,下次还需要长时间待在家里也能很舒适。”

她见过最多的例子是,有地住宅的住户要求充分利用室外的延伸空间,像是建造烧烤区域等等;而公寓住户则大多会翻新厕所、厨房等基础建设。

“又或者觉得格局不太好用,收纳空间不够多。”

一门两户,新时代两代同堂

她说,格局的变化往往取决于对何种生活的向往。

“比如以前的人可能会需要照顾父母,所以他们会跟父母一起住,就会有几代同堂住一间屋子的现象。在新一代,我觉得又有一个变化,就是很多人也未必是跟年纪大的父母住在一起,许多人会向往自由还有自己的空间。”

于是,如今是年老的父母住一屋,而羽翼已丰的孩子会另立门户,不再与父母同居一屋檐下,过往几代同堂大家族式的生活已不复见。

由于他们现居的房子大多是没有为“与父母同居”而准备的,因此到父母无法自理时,为了照顾父母,他们可能需要搬到更大的房子,又或者将父母送到养老院。

不过,约15年前开始出现的双钥匙共管公寓(Dual Key Condo)就能满足双方私密空间,又能就近照看父母的要求。

双钥匙共管公寓是指将公寓单位一分为二,共用一个门口和玄关,但是分为一大一小两个生活区域,各自拥有卧室、客厅、厨房和浴室。

郑宇能在一次设计竞赛中,提出的未来排屋构想亦是一分为二的理念(semi half terrace)。

这种形式的房子让屋主在不同时期应付不同的需求。

“我觉得对年轻人来讲也是很好,如果父母要来跟你住,你们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随着时代的变化,(空间)灵活性变得很重要。”

建筑师郑宇能在一次设计竞赛中,提出的未来排屋构想亦是一分为二的理念(semi half terrace)。

“一个24呎的单位,分成两个12呎,一个单位可以分成两户人家。当孩子长大成家搬离以后,家长可以缩小自己的生活空间,另一边可以出租。不同的时期可以弹性地去使用它。”

此设计概念的初衷是想要增加人口密度,充分地提高土地应用率。

“有些人不想住公寓,有地住宅还是有市场,但是我们要怎样更好的去应用它。”

政府房屋建设缺乏前瞻

林可君说,我国政府在房屋建设这一领域欠缺前瞻。

以政府人民组屋的设施为例,在30至40年前,对于那些住在人民组屋(PPR Flat)的人们而言,汽车并非必需品,因此尽管人民组屋也设有停车位,但往往数量有限,且是先到先得。

“因为那时候的人并不是把车当作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可是经过时代变迁,一个家庭拥有两辆车以上也是很普遍的,甚至会达到3至4辆车。”

郑宇能介绍“semi half terrace”概念提到,将一个24尺的单位,分成两个12尺,一个单位可以分成两户人家。屋主在不同的时期可以弹性使用它。

部分排屋规划也同理,久而久之,停车位自然供不应求,双重停车(Double park)的问题难以避免,导致街道越来越窄,邻里纠纷频生,这是由于规划之初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缺乏前瞻。

“我们的政策远远跟不上变化。 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解决现在的问题。现在不够停车位,我就为每间屋子预留两个停车位,这是基本要求。但现在每个家庭已经是(拥有)3到4辆车。所以每一间新屋子,你只是跟着现在的需求去定义。可是未来的10年、20年、30年后呢?我觉得我们在这一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因为我们没有前瞻思维。”

她提起《活力副刊》曾在2022年初为一名障友模拟改造计划,她感叹道:“那栋楼是新的,可是连轮椅都进不去。我们买一间房子要供30年,当我们变老后,轮椅进不去,我们要怎么居住?”

让她颇为无奈的是,直到如今我国房屋的厕所依旧做不到干湿分离。

在未来人们的居住环境里极有可能会加入“城市农耕”(Urban Farming)的元素。

她之所以在意这点,是由于在房屋的范围内,厕所是意外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干湿不分离导致厕所地面湿漉漉,无形中提高老人在厕所滑倒受伤的几率。

“如何提升居住环境的条件,是我们的挑战。”

将环保意识融入居家环境

另外,郑宇能提到,如今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步提高,部分来找他改造房屋的人们极为重视ESG概念,即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朝着返璞归真的方向走去。

以他经手,为一名画家改造的房屋为例。他用通风砖砌成墙,加入小的元素,厨房和二楼卧室的外墙改为开放式,极具空间感和通风。

利用空间设计采自然光与自然风,如此两层的排屋一个月电费不超过100令吉,既环保又省钱,堪称一举两得。

高楼公寓的绿化比例增加,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我觉得从小孩的教育开始很重要。我发现很多人其实能够接受环保的概念,也愿意去调整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来响应环保,为地球做一点事情。比方有人愿意用厨余做堆肥,骑脚车到附近的便利商店购买日常用品,尤其是在MCO之后,已经有一些小超市开在社区内了。”

也许是粮食的价格节节上升加上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在未来人们的居住环境里极有可能会加入“城市农耕”(Urban Farming)的元素。

这会是你的家未来的模样吗?

延伸阅读:
【家的变化/01】建造房屋学问大 适合在地的设计胜过“崇洋媚外”
相关稿件:
【地契与人文/01】不懂大马地契制度会倒大霉
【Tanah Air水土治理/02】填海造地 直通生态灾害的捷径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