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19/10/2023

焦点

厕所

房屋

三代同堂

天井

房屋建造

房屋设计

【家的變化/02】空間是王道 現代房屋設計重彈性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黄安健、黄志汉

我們的“家”會隨著經濟發展、人文環境、生活習慣的改變,其設計、建材、格局會產生變化,又或者漸漸消失在歷史洪流之中。

ADVERTISEMENT

在短短數十年間,曾經從幾代同堂共用一個廁所的窘境,到近代最普遍的三房二衛,反映出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個人隱私意識提高。

如今又會是何種面貌呢?

報道:本刊 葉洢穎
攝影:本報 黃安健、黃志漢、受訪者提供

UCSI大學建築與人文環境學院室內設計系主任林可君提及,現今房子格局設計與從前最大的區別在於空間的靈活變動性較高。

“以前房子的使用空間是固定的,比如飯廳、廚房、客廳等區域分明,他們都會把房間和這些(空間)用途規劃得很工整。”

“可是因為在我們生活習慣上需要有流動性,如果把空間規劃得太分明,客廳是客廳、吃飯廳是吃飯廳,我就沒有變化的空間。”

因此,大約在20年前開始,發展商在建造房子尤其是公寓時,會將客廳跟吃飯廳,甚至是廚房“黏”在一起,區域之間沒有牆體阻隔,開放式的設計不僅具備高變動性,視覺上空間更為寬敞,傢俱的選擇自由度更高。

“這開放式的概念是因為人越來越需要變動性和彈性,還有需要越來越大的空間,所以它就變成這個趨勢。”

她認為在經過MCO以後,許多人在家裡的時間越來越長,會愈加重視“家”的舒適度和便利性,願意投入更多金錢在“家”裡。

林可君說,房屋格局的變化往往取決於對何種生活的嚮往。

“在MCO前後,室內設計師的工作量實際上增加了。因為人們在家時間長了,發現哪個部分不夠好,就找設計師來改造,提高生活品質,下次還需要長時間待在家裡也能很舒適。”

她見過最多的例子是,有地住宅的住戶要求充分利用室外的延伸空間,像是建造燒烤區域等等;而公寓住戶則大多會翻新廁所、廚房等基礎建設。

“又或者覺得格局不太好用,收納空間不夠多。”

一門兩戶,新時代兩代同堂

她說,格局的變化往往取決於對何種生活的嚮往。

“比如以前的人可能會需要照顧父母,所以他們會跟父母一起住,就會有幾代同堂住一間屋子的現象。在新一代,我覺得又有一個變化,就是很多人也未必是跟年紀大的父母住在一起,許多人會嚮往自由還有自己的空間。”

於是,如今是年老的父母住一屋,而羽翼已豐的孩子會另立門戶,不再與父母同居一屋簷下,過往幾代同堂大家族式的生活已不復見。

由於他們現居的房子大多是沒有為“與父母同居”而準備的,因此到父母無法自理時,為了照顧父母,他們可能需要搬到更大的房子,又或者將父母送到養老院。

不過,約15年前開始出現的雙鑰匙共管公寓(Dual Key Condo)就能滿足雙方私密空間,又能就近照看父母的要求。

雙鑰匙共管公寓是指將公寓單位一分為二,共用一個門口和玄關,但是分為一大一小兩個生活區域,各自擁有臥室、客廳、廚房和浴室。

鄭宇能在一次設計競賽中,提出的未來排屋構想亦是一分為二的理念(semi half terrace)。

這種形式的房子讓屋主在不同時期應付不同的需求。

“我覺得對年輕人來講也是很好,如果父母要來跟你住,你們都有自己的獨立空間。隨著時代的變化,(空間)靈活性變得很重要。”

建築師鄭宇能在一次設計競賽中,提出的未來排屋構想亦是一分為二的理念(semi half terrace)。

“一個24呎的單位,分成兩個12呎,一個單位可以分成兩戶人家。當孩子長大成家搬離以後,家長可以縮小自己的生活空間,另一邊可以出租。不同的時期可以彈性地去使用它。”

此設計概念的初衷是想要增加人口密度,充分地提高土地應用率。

“有些人不想住公寓,有地住宅還是有市場,但是我們要怎樣更好的去應用它。”

政府房屋建設缺乏前瞻

林可君說,我國政府在房屋建設這一領域欠缺前瞻。

以政府人民組屋的設施為例,在30至40年前,對於那些住在人民組屋(PPR Flat)的人們而言,汽車並非必需品,因此儘管人民組屋也設有停車位,但往往數量有限,且是先到先得。

“因為那時候的人並不是把車當作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可是經過時代變遷,一個家庭擁有兩輛車以上也是很普遍的,甚至會達到3至4輛車。”

鄭宇能介紹“semi half terrace”概念提到,將一個24尺的單位,分成兩個12尺,一個單位可以分成兩戶人家。屋主在不同的時期可以彈性使用它。

部分排屋規劃也同理,久而久之,停車位自然供不應求,雙重停車(Double park)的問題難以避免,導致街道越來越窄,鄰里糾紛頻生,這是由於規劃之初對於未來社會發展缺乏前瞻。

“我們的政策遠遠跟不上變化。 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只是在解決現在的問題。現在不夠停車位,我就為每間屋子預留兩個停車位,這是基本要求。但現在每個家庭已經是(擁有)3到4輛車。所以每一間新屋子,你只是跟著現在的需求去定義。可是未來的10年、20年、30年後呢?我覺得我們在這一方面還是比較落後,因為我們沒有前瞻思維。”

她提起《活力副刊》曾在2022年初為一名障友模擬改造計劃,她感嘆道:“那棟樓是新的,可是連輪椅都進不去。我們買一間房子要供30年,當我們變老後,輪椅進不去,我們要怎麼居住?”

讓她頗為無奈的是,直到如今我國房屋的廁所依舊做不到乾溼分離。

在未來人們的居住環境裡極有可能會加入“城市農耕”(Urban Farming)的元素。

她之所以在意這點,是由於在房屋的範圍內,廁所是意外高發區,主要原因是乾溼不分離導致廁所地面溼漉漉,無形中提高老人在廁所滑倒受傷的幾率。

“如何提升居住環境的條件,是我們的挑戰。”

將環保意識融入居家環境

另外,鄭宇能提到,如今人們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逐步提高,部分來找他改造房屋的人們極為重視ESG概念,即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朝著返璞歸真的方向走去。

以他經手,為一名畫家改造的房屋為例。他用通風磚砌成牆,加入小的元素,廚房和二樓臥室的外牆改為開放式,極具空間感和通風。

利用空間設計採自然光與自然風,如此兩層的排屋一個月電費不超過100令吉,既環保又省錢,堪稱一舉兩得。

高樓公寓的綠化比例增加,令人感到心曠神怡。

“我覺得從小孩的教育開始很重要。我發現很多人其實能夠接受環保的概念,也願意去調整自己的一些生活習慣來響應環保,為地球做一點事情。比方有人願意用廚餘做堆肥,騎腳車到附近的便利商店購買日常用品,尤其是在MCO之後,已經有一些小超市開在社區內了。”

也許是糧食的價格節節上升加上對於健康生活的追求,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出,在未來人們的居住環境裡極有可能會加入“城市農耕”(Urban Farming)的元素。

這會是你的家未來的模樣嗎?

延伸閱讀:
【家的變化/01】建造房屋學問大 適合在地的設計勝過“崇洋媚外”
相關稿件:
【地契與人文/01】不懂大馬地契制度會倒大黴
【Tanah Air水土治理/02】填海造地 直通生態災害的捷徑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