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華的確一開始就預告2024年財案不會是一份受歡迎的民粹財案,反而會是一份負責任、腳踏實地、解決問題的財案。但來到提呈的時候,這份財政預算案保守、猶豫的刻痕就顯露無遺。
ADVERTISEMENT
安華上個星期五公佈了2024年財政預算案。坊間迴響基本褒貶參半。筆者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分析安華財政預算案的內在博弈,以及對經濟發展和民生規劃未來的影響。
2024年財政預算案是安華出任首相後完完全全由他自己規劃的公共財政綱領。作為大選過後的第一份預算案,一般上都不是用來討好選民的,反而是利用還有四年多才會再次迎來大選的空窗期,把不受歡迎但卻是必要的財政政策落實下去,以空間來吸納財案所引發的政治衝擊。安華的確一開始就預告2024年財案不會是一份受歡迎的民粹財案,反而會是一份負責任、腳踏實地、解決問題的財案。但來到提呈的時候,這份財政預算案保守、猶豫的刻痕就顯露無遺。
首先,財案中服務稅(SST)從6%提高到8%(食品和電訊領域除外),這個政策本身就是一個折衷方案。政府的財政入不敷出,造成債務高企,因此必須擴大徵稅的基礎。原本層層進階的消費稅(GST)應該是最優、最有效率的選擇。但是基於政治和經濟包袱 而沒有落實。政治上,希盟在2018年是靠反對消費稅的實施而打倒國陣的;經濟上,政府沒有信心可以控制消費稅引起的通脹,因此最終安華只是在現有的服務稅基礎上提高部分物品的徵稅。和消費稅可以增加250億的稅收相比,8%的銷售稅只會增加大約9億的稅收,那是天量的差距。從政治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任何的增稅都會帶動通貨膨脹,進而造成人民對當權者的不滿。因此,如果要增稅或改變稅制,那就一次過狠狠把人都得罪了,也勝過分幾次增稅,或甚至在服務稅不足以支撐政府開銷後,才來引入消費稅。這麼一來就是連續得罪選民、政治失分、喪失選票。
此外,2024年財案的重頭戲:針對性津貼(Targetted Subsidy)的落實,幾乎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對於升斗小民而言,面對2024財案的時候他們是戰戰兢兢的,既不知道未來他們是否依然可以享受現有的津貼,但更希望可以在財案中獲知詳情以便進行來年的個人和家庭財務規劃。結果,安華只是輕輕帶過,發表了一番宏觀講話後,只宣佈取消普通消費者的柴油津貼,至於汽油和電力津貼的方案則不見蹤影。沒有發佈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安華不想一次過發佈連串的壞消息,也有可能是主數據庫(PADU)還沒有整合完畢(這個可能性比較低,因為前朝財長東姑賽夫魯時期已經近乎完成)。但最可能的原因應該是安華不想把這個令人討厭的政策放進高能見度的財政預算案裡,反而想通過切香腸的方式,漸進式的刪減汽油和電力津貼,譬如,每個月提高汽油價格20仙,一直到和市場價格持平。
從政治的角度來看,這個做法無可厚非。但是從立法的角度來看,這個做法就極度不正確。財政預算案,顧名思義,就是對政府運作提供財源的法案。所以財政預算案的法定名稱就是供給法案(Appropriation Bill)。重整津貼涉及政府財政上的刪減、轉移和支付,因此絕對有必要放入供給法案內。這也是國會對行政權最大的制衡,國會負責批錢、政府負責花錢。如果安華對馬來西亞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政策轉變做出貓膩,那麼變相藐視國會,侵佔國會的權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