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亥俄22日綜合電)雖說不挑食是好習慣,並非人人都能做到。國外專家表示,民眾拒吃某些特定食物,應與身體觸發的保護機制有關,提醒要是出現焦慮、憂鬱的情況,應要適時求助心理醫生,可能已經患上“迴避或節制型攝食症”(Avoidant/restrictive food intake disorder,RFID)。
臺灣《ETtoday》引述《紐約郵報》報道,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副教授珍妮佛卡特表示,如果民眾吃下某種東西之後,產生噁心、嘔吐,可能代表它對身體有害,“某些情況,像是懷孕、感官問題甚至遺傳也會產生影響。”
ADVERTISEMENT
專家表示,要是對某些食物,像是蘑菇、番茄和某些蔬菜反感,也許就與身體的保護機制有關,這種厭惡並不一定值得擔憂,除非它對生活、心理、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就有一定機率罹患迴避或節制型攝食症,此時應向專科醫師尋求協助。
報道說,迴避或節制型攝食症與厭食症類似,也和過度限制進食類似,可能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急劇下降,病因無關容貌焦慮。
身兼作家的美國營養師潔西卡柯丁表示,迴避或節制型攝食症的症狀,不像其他飲食失調症一樣擔心體型或外表,或是害怕體重增加,可是會經歷營養不良所致的醫療負擔與健康後果。
潔西卡柯丁提醒,並非所有挑食的人都有飲食失調症。她也呼籲,要是對特定食物的反感明顯造成精神負擔,像是嚴重焦慮,甚至身體機能受到干擾,很可能是飲食失調的症狀。
迴避或節制型攝食症是一種新型的飲食失調症,通常患者只吃他們喜歡的食物,對於不想吃的東西會有噁心、一種快要死掉的感覺,由於目前相關研究所知甚少,常被家長以為是挑食;如果出現過敏、易被食物噎到,或是嗅覺、味覺高度敏感都是前期的徵兆,嚴重者將伴隨許多健康問題,比如有憂鬱傾向、飲食失調、嚴重缺乏維他命、視力退化。(星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