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是美國“國家貓咪日”,雖然我們是馬來西亞人,但貓咪是屬於全世界的!來,我們談一談貓貓狗狗。
ADVERTISEMENT
稍微谷歌下,你會發現許多國家都替貓狗設定了特別節日,以喚醒人類對毛茸茸大佬的關愛之心。例如9月9日(臺灣)和11月1日(日本)是以狗的諧音,或類似犬吠聲的數字而設立的狗狗日,而2月22日(日本)、4月4日(臺灣)及8月8日(加拿大)則是同樣理由而設立的貓貓日(順帶一提,10月29日是美國的“國家貓咪日”),可見貓狗多麼受世人歡迎啊。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愛貓狗,但喜歡的人肯定不在少數。不同人與貓狗的相處過程中,會與它們套上不同的關係聯結,像叫貓狗為毛小孩,自己則是父母,又或稱貓咪為主子,自嘲是鏟屎官(僕人),甚至把貓狗當成是同輩友人般傾訴煩惱。
人們通常為實用價值而豢養牛羊家畜,但我們是因憐愛而養貓狗。貓狗作為承載人類情感投射對象,其地位要比其他物種更受人類重視這點,並非偶然。
但飼養貓狗並非易事,受種種因素所限而不敢或不能養的人還很多。因此今天我特地挑選以下3本毛茸茸私房書套餐,透過文字間感受毛茸茸的治癒力,也同時多瞭解動物與人類共處時的不易之處,對動物報以更多寬容和體恤。(作者按:雖然狗狗也很可愛,但因個人偏好,以下內容貓咪被提及的次數將會多億點點,還請狗派讀者海涵。)
◢開胃小菜私房書——《知日·貓》
中國中信推出的《知日》系列雜誌,主打每一期以日本文化某個主題切入出版全本特輯。2012年8月以“貓”為主題的《知日·貓》,成為這系列雜誌最為暢銷的前六名之一,由此窺見貓咪的魅力無邊。
《知日·貓》封面僅印著一枚放大的倒三角粉嫩貓鼻,就完美擊中愛貓人士的死穴,讓人直呼可愛爆表。而雜誌內容幾乎涵蓋所有你可聯想到的,“貓咪+日本”關鍵詞而衍生的人物、文化、潮流符號。
日本作為盛產漫畫大國,以貓咪為主角的作品多不勝數,當中最具海外知名度的哆啦A夢與Hello Kitty ,你肯定耳熟能詳。再來像是《我為貓狂》(What’s Michael?)、《甜甜私房貓》、《貓拉麵》、《來來貓》、《貓繪十兵衛》、《南瓜的冒險》……幾乎只要說得出來的貓漫畫,都載錄在雜誌裡。
除了二維漫畫的貓咪IP,《知日·貓》也推薦了不少以貓聞名的景觀和相關人士。在田代島(也稱貓島)港口守候漁民丟來新鮮魚餵食的貓群、在青綠稻田和老奶奶一起勞作的異瞳色白貓、頭頂橘子一臉無奈的貓叔、神閒氣靜戴著標註“執行役員”項圈的三花貓站長阿玉……如果覺得心情低落,又沒貓咪可擼時候,打開這本充斥滿滿萌喵照片的雜誌,是一個不錯選項。
◢正餐私房書——《動物公民》
比起開胃菜的《知日·貓》,《動物公民》的大塊書外觀或許會讓人望而生畏。但請不要退縮,因為閱讀這本書,可以很大擴充對哲學的認知和想像。
對於動物的科學研究,絕大部分人會慣性與生物科學範疇做想像連接,卻可能沒曾想到在哲學範疇裡,還有“動物倫理學”這門分支研究領域。
因為“動物倫理學”是較年輕的領域,所以整體理論框架有許多待補空缺。反過來說,這也是一門極多未有定論的爭議,且常遭人白眼的學科。
初期的動物倫理學研究,集中在人們該如何去提升對動物的道德義務。到了後期,動物倫理學開始發展出“是否需要給予動物公民身分?”,即將人類需要對動物貫徹的道德義務,提升為法律義務的探討聲浪。很顯然這樣的討論架構,在現今還有更多人類權益都未完善修改的背景下,顯得過於超前時代。
一般擁有家養寵物的人,固然不會去傷害自家毛茸茸,甚至有些人會把自家毛孩等同家人般親密相處。但這樣的例子不是多數,且只針對個體動物或某種動物族群才會有較為親密的接觸關係。諸如和人類相處已久,接受了長期馴化的貓與狗。
貓狗人士愛護毛孩的拳拳之心多有所聞,但若要落實動物倫理學的核心概念,卻又是另外更高層次的討論。將貓狗比照人類,賦予一般人類公民的權力和福利,勢必牽涉出更多細節需要探討究竟。
以文化社會學家與文化地理學者的看法,現代社會所存有的空間概念,像是城市、郊區、工業區和農業區等,是屬於“人類”而非“動物”。尤其是在高度發展的城市,多不把動物的生存空間納入考量。只要你是公路使用者,或多或少都曾見過橫躺在馬路上的動物屍體,對此有些人認為這樣的情況有在逐年減低,認為是動物進化學會了過馬路。但也有人指出這僅是一廂情願的說法,更大可能或許是動物數量越來越少,所以被撞斃的屍體也減少了。
但若把貓狗比做人類,那就需要有比照殘障人士專用通道一般,也建設方便貓狗越過馬路的設施;還要考慮讓貓狗節育是否侵犯了它們的生育權力(想像一下古時候對太監的閹割);還有不讓毛孩出外溜達是否就如同限制人類自由般觸犯法律。
這些與原有人類利益衝突的想像,正是讓初涉動物倫理學的人們產生抗拒心理的原因之一。不過在《動》一書裡,兩位作者提出了較為新穎的著眼點。他們不是抽象地去談論動物有(或者沒有)公民的地位,而是強調人與動物的具體“關係”才能帶來集體的責任。
作者認為要把動物歸納進人類社群的責任,得先把動物分成3類:❶人類馴養的動物(如貓狗與牛羊的寵物家畜等);❷純粹的野生動物(如生存在山野的虎豹、大象以及海洋的鯨魚海豚等);❸與人類混居的野生動物(如老鼠、松鼠、麻雀、鴿子等)。
將動物分類後,再與人類相互參照,即把第一類馴養動物比照一般國民,享有公民的權力與福利;第二類野生動物比照國內的原住民,獲得生命、資源與棲息地的保障;第三類與人類混居的野生動物,則比照美國的阿米許人(Amish),與其他人保持距離但同時生活在社會體制內。(作者按:阿米許人是美國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基督新教再洗禮派門諾會信徒,日常穿著19世紀服裝,不使用汽車及電力等現代設施,過著原始簡樸的生活方式。)
上述的分類比照,在某程度上讓現有動物論述得以進一步擴展,也更具體描繪了動物公民權的架構輪廓。
看到這裡,或許你只想吶喊:“為什麼需要了解複雜的哲學,我只是單純喜歡毛茸茸,想被毛茸茸治癒疲憊的內心罷了!”
若因主菜過硬而讓你產生閱讀胃口不適,筆者深感抱歉,讓我們來看最後一本書吧!
◢甜點私房書——《總有一天會養貓》
光看甜膩膩的書名,是不是讓你精神一振呢?這是一本由擁有10年鏟屎官資歷,飼養了6貓1狗的化學博士所撰寫的專業喵書。
第一、二章的內容,非常適合想要養貓的新手飼主閱讀。從瞭解貓咪的生理特徵認知(例如尾巴的搖擺幅度)學會如何與家裡貓咪互動,並且更精準讀懂貓咪的心情好壞。學會貓咪其實愛吃肉多過吃魚(天知道為什麼我們一直被灌輸貓咪愛吃魚的錯誤知識啊?),準備出最符合貓咪營養所需的餐點。只要消化完前兩章的知識儲備,恭喜你,你已是個合格的鏟屎官。
後面的章節,作者則會跳出飼養的單純個人角度,從社會文化側面撰寫對貓咪的聯想和思考。像是作者認為貓咖的存在,其實也反映了社會關係被商業私有化的現象。因為貓咖裡的貓咪作為情感對象,一定程度上滿足人類對親密關係的渴望,但這並不是帶回家裡飼養的家庭生活親密關係,而是隨時可以切斷,無責任負擔的速食感情聯結。
提及貓咪其實在某些地方因為數量太多,導致當地野生動物生態鏈被影響,進而被人類撲殺的情況。前不久澳洲政府提出,境內貓咪每年殺掉26億隻野生動物,嚴重影響當地生物多樣性,當局計劃在未來5年花費6000萬澳幣來撲殺野貓,甚至打算加強執法,限制每戶人家的寵物貓數量,並且禁止寵物貓晚上出門溜達。種種措舉限制,引起諸多愛貓人士抗議。
要如何讓貓咪能夠在不影響當地社區和生態環境下生存,終究還是需要人類想辦法去調解。畢竟不論是貓狗或任何寵物,最初都是人類自己將野生動物帶回家,長年累月親手馴化而成的物種。
愛它,就要主動了解它,並且義無反顧承擔起養好它的責任。這就是本書作者貫穿全書的重點訊息。
與動物聯結的關係中,主控權往往掌控在人類手裡。如何與之共處,其實也反射出人類自身的道德與文明高度。寵物貓狗不僅僅是有療愈可愛的一面,實質上還有沉重的生命責任需要人類去承擔與正視。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