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应该在落实英语教数理双语教学计划时更为灵活,下放更多权力给校方,根据个别学校的情况处理,毕竟校方更清楚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部应该做的就是依据学校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师资和其他学习资源,让双语教学计划能够达成原定的目标。
ADVERTISEMENT
根据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华中发展理会),一些国民型华文中学(华中)已接到教育部发出的一项指示,中一班级不能一律采用英语教数理。在这项指示之下,从明年起,如果华中有些中一学生的国语成绩较差,就需要开始落实至少一或两班采用国语教数理。
华中发展理会主席郭金棠解释,教育部是不批准100%或所有班都用英语教数理,有关指华中中一班级全部停止以英语教数理的说法并不正确。自从政府落实英语教数理双语教学计划(DLP),华中所有班级是以100%英语教数理,这是当年华中和教育部达成的共识。
教育部早前致函各源流学校有关上述的安排,已经导致华中的英语教数理安排出现变化。华中对此指示表达不赞成。华中发展理会日前与教育部副部长林慧英进行例常会面时表达了维持原状的意愿。
林慧英星期四就此事作出了回应,她说若学校符合教育部在2020年11月26日通令所订下的4项条件,便能够在所有班级推行英语教数理。4项条件是学校必须具备足够的教室,以及符合英语教数理资格的教师;校长必须妥善规划推行英语教数理的短期和长期计划;学校必须获得家长或监护人同意,以及学校必须确保马来文科目整体考试成绩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或至少证明连续3年成绩不断提升。这意味着政策不变,包括华中在内的学校,只要符合条件,明年可以继续推行英语教数理
教育部会有新指示,是配合团结政府强化马来文的政策。马来文是我们的国语,所有国民有责任学好国语,华中学生亦然。华中是政府资助中学,课程是依据国家教育课程。国语是所有核心科目和一些选修科目的教学媒介语;国语教学时间超过英语授课时间,校内官方活动皆采用国语,因此华中并没有忽视提升国语的责任。英语是国际语言,也是科技语言,掌握好英语,可以更有效与世界趋势接轨。双语教学计划是政府“提升国语巩固英语”政策下的一个教学计划,提供学校以英语教数理的选择。所以允许华中继续在所有年级全部采用英语教数理,并不影响华中实践政府“提升国语巩固英语”政策。
事实证明华中已经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双语人才,他们都在不同领域为国家效力。华中办校以来,就已经实施英授数理,他们拥有以英语实施双语教学计划的传统,经验和资源,因此大部分的华中若要符合教育部的条件是没有问题的。
一直以来华中家长的意愿是希望孩子能够以英语学习数理,教育部应该满足他们的愿望。其实如果有家长选择以国语实施双语教学计划,华中都会开设以国语教数理的班级,以便那些还无法掌握好英语的学校可以选择以国语学习数理,总之一切必须以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和意愿为重。
以英语实施双语教学计划将更容易衔接高等教育机构数理科课程,因为英语是本地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数理科的教学媒介语,学生更早接触英语学习英语,上了大学就不会害怕跟不上,可以更快融入学习当中。这同时将有利于我国留学生在国外攻读数理科专业课程。华中是秉持为学生做好升学准备,更容易与大学课程接轨,而坚持落实完全以英语教授数理。
教育部应该在落实英语教数理双语教学计划时更为灵活,下放更多权力给校方,根据个别学校的情况处理,毕竟校方更清楚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部应该做的就是依据学校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师资和其他学习资源,让双语教学计划能够达成原定的目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教育是立国之本,何以建校进展如此缓慢?当中有何问题?当局须回归教育,摒除其他因素的纠缠,以学生利益为重,按需求增建华小。
首相安华上周六亲自到大山脚日新独中,移交2116万令吉的拨款给全马63所独中,创下独中拨款新高。这也是国内史上首次由首相亲自宣布及到访独中移交拨款。当中,63所独中各获32万令吉拨款,而日新独中则额外获得100万令吉拨款。
昌明政府已连续3年拨款给国内63所独中,今年拨款数额更是创新高,反映政府日益关注华教和中文。诚如首相所言,中文不再只是华人的语言,而是世界和亚洲很重要的经济语言,掌握中文将占据优势。
政府拨款给独中,确是好事,不过华教在发展路上仍面对重重障碍,极需政府正视。
华教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沿途风雨纷扰,所幸的是在华社的不懈支持下,总算挨出成绩,培养出许多国家栋樑。如今,非华裔学生占华小学生人数约20%,说明非华裔家长也认可华小的教学素质,因而把孩子送入华小就读。虽然华小交出了成绩,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华教依然面对不少“老问题”,须政府出手解决。
其一,拨款问题。华教长期未受公平对待,每次财政预算案出炉,华社都会高度关注华小到底获得多少拨款。华小作为国家多元教育体系中的支柱之一,为社会栽培大量人才,政府应制度化地为华小提供拨款,一来体现公平,二来则可让华小有更充足的资源提升教学品质,造福各族学子。同样的,独中的拨款也未见“制度化”,有否拨款、拨款数额完全胥视掌权者的意愿。
其二,承认统考。独中的统考在海外受到广泛认可,但在本土却不受政府承认。从国阵到希盟,承认统考的最后一哩路竟是如此漫长,至今未达终点。政府既然认同独中的贡献,拨款独中,何不更进一步,走完最后一哩路?
其三,师资短缺。这是一个拖延已久的“老问题”。目前华小约有1350个教师空缺待填补,加上一些老师陆续退休和擢升,若不尽早策划安排,师资短缺问题将会进一步恶化,影响学生利益。教师是教育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教育部须根据实际需求,培训和调派教师,让学校发挥最佳教学功能。
其四,建校和迁校之难。华小的增建和迁校,从来都不容易。从获得批文,到动土建校至竣工开学,都可能是一条漫漫长路。2017年10月,教育部宣布“10+6”华小增建和搬迁计划,至今已过了7个年头,但在10所新华小当中,只有位于柔佛新山的谢华华小于2022年5月正式开课。另有两所新华小在2024年进行了动土礼。至于其余7间新华小的建校工程则没有新进展。
教育是立国之本,何以建校进展如此缓慢?当中有何问题?当局须回归教育,摒除其他因素的纠缠,以学生利益为重,按需求增建华小。
其五,狭隘思维的威胁。华教立足本土多年,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然而部分思想狭隘的人士,常常针对华教,包括指控华教破坏国民团结等等。日前,发生多起华小礼堂出租遭禁酒的事件,侵犯了华小董事会的自主权,引起华社高度关注。政府须推动尊重多元的开明风气,确保华小能在不受打压下有效运作。
除了拨款,团结政府还可以为华教提供更多援助、去除前进的障碍,让华教更蓬勃发展。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