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学说经济

|
发布: 7:30am 28/10/2023

国家稻米公司

张恒学

学说经济

经济学

《星期天头条》

本地白米

“SST5%

張恆學.本地白米荒不是市場問題

對於白米供應問題,政府難道沒什麼可做的嗎?答案是有的。政府應該老老實實,提供技術支援給稻農增加產量、促進而擾亂稻米商業鏈運作。真正的問題是,如果不知道政府應該少做什麼,我們是不能知道政府應該多做什麼的!

ADVERTISEMENT

星洲日報10月22日的《星期天頭條》關於荒的專題報道,資料豐富,值得一讀。惟箇中理路錯綜複雜,容易有看沒有懂。筆者嘗試用經濟學的法門,幫讀者梳理米荒問題。記者報道資料齊全,必須拍手鼓勵;我沒有新資訊分享,但是分析和理解,對我們來說或許是同等重要而又較為缺乏的。

先正本清源吧!經濟學的核心,是解釋人和物之間的供需關係。人有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也有提升生活情趣的慾望;人的生活需求和慾望,構成了人對物的需求,同時促成了人對物的供應。供應與需求,有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科學定律呢?經濟學的用途就是提供這樣的定律。

做學問——尤其是經濟學——我們就要問自己這樣的問題了:到底是研究科學定律重要,還是所研究的人、事、物重要?前者重視純理論,世上頂尖大學的經濟系都在做;後者則注重實證(empirical),是近十幾年來的學術時尚。

我自己的取態是,人和物是討論經濟問題的主體,對這些基本事實的掌握最重要,科學定律次之。所以我一直都認為,不要說家庭主婦什麼都不懂,也不要說市井小民受教育不多,他們是很懂經濟學的。作為經濟學者,我們掌握的只是科學定律的知識和分析方法,而人和物這主體——經濟問題的核心——我們是必須虛心向普通人學習的。

迴歸正題。關於本地白米荒,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如果你問,今天有沒有米吃啊?答案是有;如果你說,進口米起價了買多一包不然以後更貴……你是買到的。這都說明所謂米荒是“假象”。

但是如果你問,本地白米有沒有啊?答案現時多數是沒貨。如果你問,本地白米都沒貨為什麼賣這麼便宜?答案是因為政府實施價格管制,本地白米有一個頂價,不能賣超過那個價。

本地米荒問題,不是一目瞭然了嗎——正是因為本地白米太便宜,所以才缺貨!而進口米不受價格管制,以市價販售。比較貴,不缺貨。人們不是吃不起,只是吃得少而已。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說,代價越高需求量越少,就是這麼簡單一回事。

那稱為”的本地白米,頂價是每10公斤26令吉。這個名稱很特別。特別的名稱都有點問題。此SST5%不是銷售及服務稅,而是“Super Special Tempatan 5%”,一種白米品質的等級劃分。 SST5%是本地白米的最高級別,以下有SST10%和ST15%。這個巴仙率是碎米量(broken rice)。

有趣的是,到了15%的級別“special”就被拿掉,變成了ST15。哪裡不“特別”呢?正是因為很特別,所以才沒有“special”一字。這ST15是2008年政府推出的補貼計劃,由政府津貼米較廠來生產的廉價米,目的是讓窮人有米吃。哀哉,窮人只能吃劣米乎?毋寧說該政策是用來養著一批土著米商的吧!幸好該政策在2015年取消了。

如今,市面上好像只見SST5%的本地白米,說明國人對於每天進食的米的品質是有起碼追求的。但這米是短缺了。

有商人說只要把SST5的頂價從每十公斤26令吉調高到32令吉就能解決米荒問題。他們的意思是,只要頂價不影響市價(即政府頂價高過市場價),供應就會“正常”。說得沒錯。但我們不妨進一步發問,為什麼現時供應會“不正常”呢?

其中一個答案,是米較廠會把稻穀另行加工,生產別種等級而不受價格管制的米。另一個可能的答案,是混合米的供應可能變多。根據星洲日報記者尋訪的一位老行家,本地白米可能混在了等級為“Super Import”的包裝裡,可賣每10公斤36-40令吉。 (順帶一提,“Super Import”包裝米應全為進口米,而目前有些市面上此等米的實際售價,要遠比包裝上列明的價格低。箇中蹊蹺,或許只有內行人先知。 )

換言之,本地白米沒有短缺,我們缺的只是價格管制在每公斤2.60令吉的SST5包裝米而已!

面對這樣的問題,政府又需要“多”做什麼呢?笨蛋!我們需要的是政府“少”做點事。

這個答案也是一目瞭然的:放開價格管制,SST5可能會賣每10公斤32-36令吉,至少比Super Import便宜,也比進口香米動輒六七十令吉的划算一半!

政府除了有白米頂價,還有稻穀底價,即向本地稻農保證的最低收購價。問題是,品質不佳的稻穀,在加工之後的白米量會較低;如果稻穀按照市價買賣,品質較低的稻穀自然會賣比較低的價錢;但政府出個最低收購價,稻穀品質不佳的農人就受到保護了。

偌大一個馬來西亞,稻米的自足率(self-sufficiency ratio)只有七成,剩下的靠進口。而全國的稻米進口,集中於一家公司——國家稻米公司(Bernas)。為什麼Bernas可以壟斷進口白米?答案當然是政府給的。政府如果放開對白米進口的管制,全國各大小商家,自然有辦法弄到更便宜的米進入我國,更何況Bernas還對國內米商徵收附加費!

聰明的讀者或許會問,對於白米供應問題,政府難道沒什麼可做的嗎?答案是有的。政府應該老老實實,提供技術支援給稻農增加產量、促進而擾亂稻米商業鏈運作。真正的問題是,如果不知道政府應該少做什麼,我們是不能知道政府應該多做什麼的!

可不是嗎? 9月26日,馬六甲州內米商投訴產業問題,換來的是州行政議員阿克馬“I don’t care”的野蠻回應,而網上一片贊好。難道我們要政府多做這樣的事嗎?

又,10月5日起,東馬兩州的進口米設頂價每10公斤31令吉。更多頂價,只會更多短缺(或走私);同日,政府宣佈,將指示政府部門的食品承包商轉用進口米,目的是不與民爭用本地米。到了今天,人人都在爭米!

老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孟子也說:“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我們的傳統智慧,放在今天亂七八糟的世界,是多麼適用。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