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同情巴勒斯坦,但是學校不是表達立場的場所,更不應該把師生捲入錯綜複雜的國際糾紛之中,甚至牽扯到政治議程。
ADVERTISEMENT
教育部因為指示全國公立學府必須舉辦“巴勒斯坦團結周”活動備受千夫所指,更誇張的是,社交媒體流傳多張顯示學生打扮成“武裝分子”以及手持玩具槍的照片和視頻,掀起了千層浪。非政府組織和人權律師大力抨擊,執政黨包括行動黨和公正黨議員也敦促教育部重新評估相關活動。
誠如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活動的砂沙汶聖公會主教唐納祖所說,與學童分享的任何材料都必須經過審查,看是否有偏見和“未經證實的故事情節”。上述視頻所呈現的場面,應驗了他擔憂的事情,某些校方根本無法掌控活動內容的“度”,以致踩過了界,讓人擔憂。
教育部澄清了上述學校的場面與“巴勒斯坦團結周”活動無關,指校方沒有遵守教育部的指南,教育部長法麗娜重申會展開調查,並會對付犯錯的學校。
首相安華也提醒學校妥善地管控“巴勒斯坦團結周”活動,同時表明不強迫學校舉辦這一活動。
安華和教育部算是“亡羊補牢”,惟並沒有如輿論所盼那樣喊停活動。教育部這回儘管是配合政府政策的需要,但是匆忙下指示,沒有考慮到課題的敏感性,是嚴重的失誤。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恩怨情仇錯綜複雜,千絲萬縷,當中牽扯了種族、宗教和國家因素,不是一般普通民眾可以理解的。
通過新聞畫面看到當地爆發衝突以來,滿目瘡痍,大批民眾流離失所,連醫院都成為轟炸的目標,任何人都會不齒戰爭的禍害,不希望看到地球任何一個角落再變成戰亂之地。
反對戰爭,支持和平,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但是,處於戰事之外,一般平民不宜選邊站,因為我們無從判斷誰對誰錯。
身在多元國度的馬來西亞,我們更要謹慎處理,我們不能再承受兩極分化的後果,種族之間必須著重於融合,不能為了遠超出我們控制範圍的事情,進一步擴大彼此的分歧。
有鑑於此,民眾反對“巴勒斯坦團結周”活動,是可以理解的。大家擔心的是,活動會以什麼形式進行?老師們有能力向學生們講解以巴衝突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是,活動所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上述學校的舉動就是最好的教訓。
教育部解釋活動旨在向學生傳授人類價值觀,其中包括人權、同理心和友愛。活動將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當局還補充,通過這個活動,學生還將接觸到跨課程元素,特別是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元素。
全國教師專業工會認同教育部的用心,同時指出21世紀教育方法包括類似的課外教學。學生們現在大量通過社交媒體接觸到了以巴衝突的新聞和戰亂畫面,學校有必要給予學生們適當的引導,以免學生接收到錯誤的訊息,同時向學生灌輸良好價值觀。
這些價值觀固然非常值得,且有必要通過學校教育灌輸給學生們,這有助於建立一個包容、同理、理性和和平的社會。畢竟我們的學校一向來著重學術成績,公民教育往往可有可無,教育部有系統地推動學校適時適當地舉辦一些公民教育活動,對於塑造更有公民意識和國際觀的新生代,有一定的幫助。
教育部的用意和出發點是好的,只是當大人的世界已經被對沖突所持的立場所分化,部分老師會不會把個人的立場和偏見強加給學生,是教育部要注意的事情。如果一些老師的個人情感超越理性,反而會製造更多誤解,學生沒有吸收到正確的價值觀,活動的宗旨就被歪曲了。
以巴衝突可以是一個公民課的題材,但是,絕對不能在學校內模擬戰爭的場面。
我們同情巴勒斯坦,但是學校不是表達立場的場所,更不應該把師生捲入錯綜複雜的國際糾紛之中,甚至牽扯到政治議程。
有國會議員認為,類似的活動比較適合大學生,他們比起中小學生來得成熟,比較有判斷能力,對於中小學生,至多隻是灌輸他們有關世界和平及人人生而平等的價值觀,更進一步的切入就不適合了。
總而言之,學校有必要更重視公民課,道德教育課也很重要,但是必須有系統的實施和周延的規劃,“巴勒斯坦團結周”活動未正式開展就出亂子,教育部還是把更多心思放在提升教育素質和教學專業的工作上吧,畢竟事情有輕重緩急之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