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影音

|

试听间

|
发布: 7:45am 30/10/2023

广东话

林佚

广东歌

粤语流行曲

香港文化

广东话

林佚

广东歌

粤语流行曲

香港文化

林佚/從“學廣東話”到“唱廣東歌” 唱出一首代表我

作者:林佚

林佚/从“学广东话”到“唱广东歌” 唱出一首代表我

自2019年“反送中運動”起,中共加強管控香港,2020年,港府公佈“港區國安法”,除了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尺度也大為收窄,讓中共可用“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對平民百姓提出指控,也因此讓許多政黨領袖、議員、新聞工作者難逃牢獄之災。自此,香港出現大規模的移民潮,根據統計,在2013年到2019年的6年間,香港淨移出人數近1.2萬人,但在2019年到2022年,短短3年,加上多個國家爭相推出不同的移民政策(英國BNO移英簽證、澳洲的“有技術移民簽證”等等),香港淨移出人口飆升到近24萬人。

ADVERTISEMENT

流散各地推廣

香港人流散於世界各地,不少組織相繼成立,希望匯聚當地港人推廣香港文化。另一邊廂,杜汶澤近年因關注香港社會運動,於2014年支持雨傘革命與聲援太陽花運動,被中國市場抵制、封殺,所以往南走,專攻星馬市場。古天樂在大馬設立分公司,擴大影藝事業。近期雪隆區出現一間由一對夫婦(丈夫是香港人,太太是大馬人)經營的中文獨立書店“星葉書房”,以保存、保育及推廣香港可能以後即將失去的文化。前陣子,以本地廣府、廣東與香港文化為主的“廣嘢戶外巷仔市集”在中山大樓拉開序幕,反應踴躍,攤主播放七八九十年代的經典粵語歌,港味十足,絕對是一個獨特經驗。

以上種種,不僅體現出香港文化在本地紮根深,也似乎在複製香港於五六十年代,善用南方腹地經驗,輸出香港文化與軟實力。

有點嘢/唔系咁容易清楚明白

點解一二三四五六/做乜“七”唔講得?/“九”又唔講得?

香港系唔系唔鍾意“九七”?

林佚/从“学广东话”到“唱广东歌” 唱出一首代表我

林佚/从“学广东话”到“唱广东歌” 唱出一首代表我

學廣東話〉於2013年面世,整首歌最妙的是饒舌歌詞夾雜大量廣東話粗口諧音,粵語裡“七(柒)”和“九(鳩)”都是粗口的諧音,合起來解釋又是另一番深意,因為歌詞影射了英國政府在香港長達156年的統治告一段落,1997年香港迴歸中國,中國承諾會按照一國兩制方針,賦予香港高度自治權,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這首歌,讓我想起羅大佑的歌,叫〈皇后大道東〉:“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要靠偉大同志搞搞新意思/冷暖氣候同樣影響這都市/但是換季可能靠特異人士”,精準地抓住了港人對九七變遷既疑慮又想展望的心態。

當時香港/仲系娛樂圈嘅大佬

當時江南嗰班泡菜佬/冚巴唥都仲未紅

林佚/从“学广东话”到“唱广东歌” 唱出一首代表我

港樂湧現劃時代音樂人

60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起飛,加上西方流行文化的衝擊,在那一段殖民時代的日子變得非常有影響力,讓粵語流行曲難以抗衡,年輕人都趨之若鶩,鄙夷傳統的音樂文化,地位更見低微。來到七八十年代,許冠傑的出現、扭轉了整個樂壇的局面,他的作品和形象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令人對粵語流行曲完全改觀。彼時,港人本土意識提升,創作風氣狂吹不息,唱片業已站穩基礎,紅磡的“香港體育館”落成,令“演唱會文化”盛行,四大天王崛起,卡拉OK的出現,“夾band”熱潮開始燎原,唱片公司出奇謀爭取聽眾,也開始注重包裝,由封面設計、歌手形象到曲詞搭配,都比以往更精心策劃,加上當時出現了不少聲色俱全的巨星,樂壇進入更完整的經理人制度,以配合音樂錄影帶、電影、電視劇、廣告,銳意發展,成功建立了偶像工業,可謂處處生機,揚眉吐氣。當時香港市場狹小,為了拓寬影響力,純靠內銷,毫無作用,因此香港流行曲的興盛,與唱片能出口也有著密切關係,以橫掃千軍的影響力,席捲新、馬、泰、臺,甚至歐美市場,波瀾乃起,暢銷全球,導致大馬中文樂壇在80年代陷入瓶頸。正如歌詞所言:“從唔識聽唔識講/不知不覺/嘴巴就跟住蠢蠢欲動”,從“學”到“唱”,都是最佳證據。

林佚/从“学广东话”到“唱广东歌” 唱出一首代表我

然而,90年代到千禧年之後,全球資本主義讓中文流行文化工業急速轉型,加上兩岸的開放,愈來愈多人加入行列,故令中文市場愈趨龐大,來自中國的崔健和魔巖三傑進軍香港,日潮韓流來襲,歐美音樂出類拔萃,粵語歌壇出現青黃不接之態,創作歌手趨向在極短時間內搶灘,藉以立竿見影地博取經濟利潤,歌手形象愈來愈乏味,可謂惡性循環。

整體而言,香港似乎跟大馬市場有幾處相似點,當我們的市場很小,發展便受到一定程度的侷限,倘若唱片業依然沿用既有模式從市場謀利,必然無功而返,創作人只能另尋出路。我們有不少發展創意產業的優勢,但似乎沒有好好善用。春風為何不度玉門關?眼看港人拼命地為自身文化搭橋鋪路,我們得加把勁,才能跟上別人的腳步。

更多文章:

Tom Phan/從25到0:本地音樂演出的復甦?
林佚/為生命做一場美的功課──車志立《有生之年在乎的是》
林佚/時下年輕人,活在一個怎樣的年代? 
Tom Phan/《白夜克拉克》張棟樑的Magic Hour 
林佚/2023年倒數3個月:想隨筆記錄一些重要的事 
林佚/本地樂壇的軟實力 
林佚/不一樣的馬來西亞日“想要生活節(I Want Festival)”
Tom Phan/下一個國際天團babychair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