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房地部長親訪吉隆坡某地區劏房,揭露了一些商店業主擅自將房子分間成許多細小隔間,三層建築內共“劏”出78間小房間,室內密不透風,恐怕將引發衛生等其他安全問題。看到此新聞,不禁想起一百多年前的吉隆坡,在都市計劃概念以前,城市發展沒有規章而引起當時社會一場巨大爭論。
吉隆坡進入20世紀初時,因被選為馬來聯邦首府,經濟快速成長造成都市人口大量增加,短短几年時間,人口從數千人迅速上升到3萬人左右。這些人口除了早期從事錫礦的工人,也包括從海峽殖民地城市及其他內陸地區來的人,以及部分從中國東南海岸地區移民到此尋找工作機會的新移民。由於人口增加速度太快,都市發展明顯跟不上,因此衍生了許多問題,包括居住空間不足、環境衛生以及交通及消防安全問題等等。
ADVERTISEMENT
1903年的雪蘭莪年報中,參政司D. G. Campbell針對吉隆坡市內的人口擁擠情形報告如下:
“部分市區內的擁擠問題已獲得密切關注。很遺憾的,市區內閒置的土地乃由一些等待土地價格上漲的投機者或由一些沒有能力發展的地主擁有,因此市區內的建築數量不足,在近年人口爆漲的情形下,造成居住人口過度擁擠的現象。”
為了有效管制人口居住過度擁擠以及居住衛生問題,吉隆坡衛生委員會在1905年通過一項管理細則,賦予衛生委員會監察民間住宅的權力。1906年,委員會便開始派遣衛生官員通利(Dr. Thornley)到市區中心街屋去巡察。經過多次考察後,通利在1907年的衛生委員會報告中,說明吉隆坡人口的擁擠情形。他說明,吉隆坡市區面積在當時共有5340英畝,然而在這大片土地中,只有少數的土地作為居住使用,大部分居住人口集中在市區中心。
限制居住人口, 避免引發流行疾病
當時市區中心共有2791棟街屋作為住宅使用,而居住在這些街屋的人口有4萬人,平均一棟街屋住了14人,這情形容易引發傳染病。為了改善問題,衛生委員會制定規則,限制街屋的最高居住人口,透過突撃檢查方式,對超過限制的街屋屋主開發罰單。負責此工作的是通利,他在夜間突擊檢查市區街屋,這些街屋大部分為勞工宿舍(Depot)及人力車伕宿舍。其中,通利在1906年期間共實施檢查高達379次,而1907年巡察更高達797次,幾乎平均每天檢查兩次!
由衛生官員負責巡察後,提出環境衛生報告:“吉隆坡衛生委員會正在密切關注市區內私人建築居住人口密集的問題,這樣的環境可能會引發流行疾病,例如肺結核及其他疾病。”針對居住人口方面的管制,該報告建議增建更多建築以容納大量的人口。同時提出一些限制規模,限制每個居住空間的居住人口。
在經歷了100年之後,劏房在吉隆坡死灰復燃(或是從來沒消失過),如今劏房數量及空間狀況跟過去相比,似乎變得更加嚴重!然而,跟過去的問題不一樣的是,吉隆坡目前不缺乏房屋數量,新建的公寓與住宅數量已超過市場需求。因此劏房的真正問題乃是吉隆坡市區房價已超乎一般人可負擔範圍,同時都市規劃方面,包括土地劃分乃至公共交通等等,都是造成劏房現象的原因。當局嚴厲懲罰劏房業主只是治標不治本,若有心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回到問題根本處理才是。
延伸閱讀: 張集強/因錫礦而生的公司屋 張集強/新村發展與政治異動 張集強/城鄉發展差異 張集強/華大偉組屋何去何從? 張集強/此村非彼村 張集強/常民文化遺產 張集強/熱帶街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