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周”活動中,在“非黑即白”的認知偏差下,孩子能分辨這活動到底是支持巴勒斯坦的戰爭正當性還是宣揚人道主義?
國與國之間的恩怨,其他國家的人民不容易瞭解。不管最後用什麼方式來解決,我們都希望,不要戰爭,老百姓別受牽連,保住生命。
ADVERTISEMENT
我們活在一個安定的國家,對戰爭的理解,很多人只是知道其意思而不懂其感受。
你能想像嗎?我們安安分分的過日子,突然間到處發生爆炸。房子垮了,至親沒了,基本的醫療與治安全都廢了。有人滿身是血,卻只能坐在街角空等。
夜幕降臨,一家人圍在斷水沒電的四面牆裡,一方面擔心不懂會從那裡落下來的空襲,一方面害怕不懂會從哪鑽出來的武裝分子。理據已經沒了約束力,武器才是硬道理。在這種情況下,沒幾個人還能相信希望。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延續至今,死了很多很多人,以至於醫院都要借用冰淇淋廠的冰淇淋車去暫時放置來不及下葬的屍體。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以外的人民來說,兩國曆史中的誰對誰錯,或許只是茶餘飯後的科普。而最實際的做法是,推動和平協議制止戰爭,以及幫助戰爭中的受害者。
教育部針對這次的以巴衝突來宣傳反戰是好事,但為什麼要把活動命名為“巴勒斯坦團結周”?就如董教總的文告所說,這幾十年來的波斯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教育部都未曾下令在校園內舉辦反戰爭活動。而這第一次的校園反戰活動,就選了一個國家,這會讓孩子產生宗教的關聯。
這是一個糟糕的活動標題。網絡裡流傳小學生扮成武裝分子的照片,也有身穿宗教服裝的人焚燒以色列國旗的視頻。“巴勒斯坦團結周”,光從題目讀起來,就已經像是鼓勵全國的學生去支持巴勒斯坦。
支持巴勒斯坦確實沒錯,但以色列也有不贊成戰爭的人民,不願意卻也得承受同族激進派所犯下的罪孽,還有報應。不是每一個巴勒斯坦人都同意發動戰爭,也不是每一個以色列人都要血債血還。
要知道,很多人普遍上都帶有一種“非黑即白”的認知偏差。這偏差,說的是人在分辨是非對錯時,若認定一方是對的,就會連帶的認定另一方是錯的。
在“巴周”活動中,在“非黑即白”的認知偏差下,孩子能分辨這活動到底是支持巴勒斯坦的戰爭正當性還是宣揚人道主義?
而事實上,孩子需要知道以巴衝突的始末。我們不能為了保護而教育出一群與世界脫節的孩子。這跟政治一樣,我們要讓孩子們懂得政治如何影響民生,而不是讓他們個個抱著事不關己的心態去遠離所有關於政治的課題。老師的責任,是以中立的角度去解釋。而校方呢,則是杜絕一切極端思想。
兩國之間的恩怨,需要國際社會的制衡和化解。我們活在一個安定的馬來西亞,對這兩個遙遠的國家的感受性以及同理心或許不會太大,但對人道的關懷必須很強烈。
所以,“巴勒斯坦團結周”建議改為“人道周”。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灌輸孩子們一視同仁的態度,國籍種族或宗教信仰在什麼情況下都是其次,所有生命都應該受保護。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