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社會挺巴的立場和情緒,有他們的道理,只要不走極端,應該被尊重;而華社對和平安寧的期許,也應該獲得馬來社會的理解和包容。
在以巴衝突引發的沸騰情緒中,大馬人民似乎被分為兩邊,中間彷佛隔著一條約旦河。河的這一邊是兄弟同志,河的那一邊是對手外人。
一個朋友告訴我,他的社區有個各族居民成立的手機群組,平常都是交流社區事宜,從交通、衛生到飲食,大家關係融洽,也改善不少生活問題。
以色列和哈馬斯爆發衝突之後,群組內戰爭訊息氾濫,情緒日漸升溫,一些人立場也越顯強烈。有些居民開始不容忍不同意見,只要看法有所不同,就要被冠上“xx同路人”的標籤,還被批評“冷酷無情”;另一方不甘示弱,也引經據典的進行反擊。
有如巴勒斯坦情況,群組內出現另類的語言暴力和轟炸,成為另一個戰場。沒有人再討論社區課題,這個群組也不再服務社區。
最終,部分居民退出,另行設立群組。可惜的是,過去的融洽互助,不復存在,社區也隱然出現一道裂痕,而且明顯是依種族和宗教之分而劃分。
同樣的,教育部要舉辦“巴勒斯坦團結周”,很快的,大馬也出現“挺巴周”和“反巴周”兩派。
華社和東馬社會普遍認為無須舉辦“巴周”,避免暴力和仇恨文化入侵校園,特別是有學校的教師和學生手持假槍,以及宗教學校射火箭焚燒以色列國旗,更讓大家擔心失控。
不過,馬來社會則傾向支持“巴周”,認為這是聲援巴勒斯坦,也是灌輸鬥爭意識的時機。
當公正黨12名華裔議員要求教育部停止“巴周”,很容易的就成為來自政府和反對黨攻擊的對象。伊斯蘭黨指他們是西方媒體和以色列的同路人,巫青團長阿克馬要安華把他們送去加沙。
然而,不管是伊黨或巫青,都有意或無意的“看不見”12名議員支持以人道和平方式支持巴勒斯坦,而不是訴諸於暴力仇恨。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從國內多數穆斯林的角度,支持巴勒斯坦是神聖的,不能附帶條件的,必須盡一切力量的。這種立場,一方面是基於穆斯林的兄弟情懷,另一方面也是長期以來的思想教育,把以色列視為邪惡的力量,而巴勒斯坦則是被壓迫的一群。
這也讓很多穆斯林無法接受以巴問題有討論的空間,也不存在雙方“有對也有錯”的灰色地帶。
對於華裔大馬人,以巴問題是一個國際課題,它發生在外國,和我們沒有切身關係,一般上就當成是國際新聞來看待。
雖然大家普遍同情巴勒斯坦,特別是無辜的巴勒斯坦人的命運,只是,很多華人以理性分析,認為以巴衝突雙方有責,譬如這一次,如果不是哈馬斯率先殺害千餘名以色列平民,也不會引發以色列強勢的報復,一切都是怨怨相報。
而當教師和學生持假槍支持巴勒斯坦的視頻和照片傳出之後,對華人產生巨大的心理衝擊,大家擔心因為挺巴而讓宗教情緒高漲,進而醞釀暴力和仇恨文化,威脅社會安寧。
首相安華在集會上強硬挺巴勒斯坦,甚至揚言要和西方對抗的姿態,也引起華社不安,擔心把國外的衝突帶到國內。
爾後伊黨發動的反以示威,數萬人走上街頭,高呼口號,那是另一次的心理震撼。
話說回來,大馬華人並非一些人所說的不支持巴勒斯坦,或要和穆斯林唱反調,而是華人更視以巴問題為國外事件,不想讓衝突延伸到大馬。
華人也更加珍惜國內的和平安寧氛圍,擔心過度投入巴勒斯坦情境會讓宗教情緒更加高漲,影響大馬的多元和諧團結。
要改變馬來社會和華社的態度,近乎不可能,畢竟彼此的背景和文化都不相同,思想和訴求也各行其是。
不管怎樣,馬來社會挺巴的立場和情緒,有他們的道理,只要不走極端,應該被尊重;而華社對和平安寧的期許,也應該獲得馬來社會的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