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发布: 7:30am 01/11/2023

新教育

哲学

萧婉思

《苏菲的世界》

翻转哲学教室

哲学推广

哲学普及

哲学思辨

哲学无用论

萧婉思博士/打破哲学无用论 把哲学带出象牙塔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黄志汉、受访者提供照片

常被视为无用之学,当剑桥大学毕业生要向本地青少年推广哲学教育,很多家长要不觉得哲学没有用,不然就是问:“读哲学将来能找到工作吗?”

但哲学真的是无用之学吗?如果要研读哲学史和哲学理论,对大众而言也许真的太艰涩了,但萧婉思要推广的哲学教育,并不是要将每个人训练成哲学家,而是要引导学员懂得哲学思考。这种哲学思考的能力可以广泛应用在生活各个层面,所以哲学不总是高深莫测的无用之学。

ADVERTISEMENT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黄志汉、受访者提供照片

萧婉思的哲学启蒙发生在高中。那时她就读吉隆坡循人中学,有一天华文老师介绍了这本书,书的内容紧贴西方哲学史的脉络前进,她读完后开始对哲学有兴趣,也很羡慕挪威的学生在中学就已经接触哲学这么有趣的学问,反观本地还是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

虽然她对《苏菲的世界》深深着迷,但当时她对哲学的了解还是很浅薄。后来她去台湾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修读人类学,跟哲学不算走得很近。直到后来有一天,当她还在思索自己未来去向的时候,刚好看了香港节目《哲学有偈倾》,她心中的哲学火苗重新被点燃。

《苏菲的世界》是萧婉思对哲学感兴趣的开始。

她很好奇哲学教育这些年来在国内外发展成怎样,结果发现我国仍然非常欠缺哲学教育。幸好现今网络资源很丰富,她通过网课还有阅读,慢慢补强哲学知识及素养。当了解得越多,她越发觉得哲学不应该只是象牙塔里面的学问,哲学应该普及至每个人,于是她创办“”,开始了推广哲学的工作。

萧婉思认为,哲学应该普及至每个人,于是她创办“翻转哲学教室”,开始了推广哲学的工作。

从哲学培养思辨能力

之所以取名“翻转哲学教室”,是因为她不想一味讲解哲学史和哲学理论。她认为,如果纯讲理论,普罗大众可能觉得不接地气,尤其儿童不容易理解形而上或抽象的概念,如果跟他们讲黑格尔和康德,恐怕他们听不进去。

“我希望学员透过哲学思辨和讨论的方式,或所谓苏格拉底式提问法,提升大家思考的能力包括论辩能力。”她说:“比如今天如果谈废死(废除死刑),你如果支持的话,你要说你为什么支持废死。我们不是要论你对或错,但至少你要给一个有逻辑的说法。”

她最初在本地一所私立大专开哲学课,之后也有办过好几次网课和线下课程,面向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各种不同群体。不管对象是什么群体,通常她会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话题入门,然后视对象决定要讨论的议题和深度,比如过去她谈过的议题包括动物权利、民主自由和爱情哲学,她会适时带入相关的哲学理论,比如某某哲学家对民主有怎样的看法。

以动物权利这个议题为例,她首先可能会问学员,动物跟人类是否平等?接着,她会问动物的权利到底是人类赋予或是与生俱来?为什么不同的动物会受到人类的差别待遇?她希望透过讨论的方式,培养学员成为懂得批判思考的公民。

批判思考这种能力,不是说我们上过学就自然而然会有的。她说,有些人讨论事情永远讲不到重点,因为他们不懂问题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或他们根本没有聆听的耐心。而哲学教育要训练的不只是思辨能力,还包括聆听、提问、表达等其他能力。有时候只要会问问题,其实就是在哲学思考。

萧婉思给小孩的考古课,介绍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受访者提供照片)

不同思想逬出的火花,是哲学思辨的真谛

法国长久以来都很重视哲学教育,法国高中的毕业会考甚至有4小时的哲学考试,而其他欧洲国家也很重视哲学,即使没有把哲学列为必修,也都会通过其他形式推广哲学教育。

比较靠近我们的香港和台湾,近年也有一些组织致力于推广哲学,包括希望将哲学普及到学校。相形之下,目前她多数时候都是孤军作战,她明白一个人能够做的事情其实很有限,如果要进入学校推广哲学更是困难。

幸好,我们的社会还是有对哲学感兴趣的人,比如由吉隆坡季风带主办的西洋哲学课程,她的学员有医学系学生、家庭主妇、IT从业员、媒体工作者等不同背景的人。这些学员的人生经验未必比她少,他们有时提出的想法是她从来没有想过的,她喜闻乐见这种不同思想逬出的火花,因为这才是哲学思辨的真谛。

兜兜转转,再次与哲学重新连上线

以前当她就读台大,哲学系的系所在人类学系的对面,人类学才是她真正的大学专业。当时系上有个老师正在研究台湾一个遗址,她帮忙老师清理人骨,从那时起就对人骨非常有兴趣,向往要走考古这条路。

本科毕业后,她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生物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又称体质人类学,主要从生物演化角度,研究人类体质差异等等。她的博士论文是研究气候和环境对古代人骨的影响,人骨样本主要来自中国东北还有香港。

萧婉思就读台大时对人骨产生兴趣,之后去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生物人类学,博士论文是研究气候和环境对古代人骨的影响。(受访者提供照片)

对于考古研究,很多人想像的画面是考古学家忍受日晒雨淋,拿着小铲子在遗址小心翼翼地挖掘。然而,考古的分工实际上相当精细,不是所有研究员都会去现场从事田野考古,像她就主要还是待在实验室里面,研究别人带回来的样本,甚少会亲自去遗址勘探和挖掘。

博士班毕业以后,她得到台湾中央研究院的研究资金,回去台湾从事博士后研究,以及在母校台大的人类学系兼课。可是做了一段时间,她觉得找不到人生意义,因为在学术领域,发表论文关乎教师的升等和前途,大家都在追求发表论文,但她自觉没办法逼自己为了发表而发表,所以那段时期她工作得不是很开心,觉得人类学的学术路应该走不下去了,于是决定在2017年合约结束后回马来西亚尝试其他事情。

回到马来西亚后,她想要从事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曾经跟随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去尼泊尔当志工几个月,帮忙编排英文教材和走访社会底层的社区。不过后来她发现,要进入非政府组织其实不容易,她发出的求职信都没有回音。也就是大概那个时候,她跟哲学重新连上了线,想转换跑道推广哲学教育。

萧婉思(左)曾参与遗址的挖掘工作。

将过去所学的人类学知识融入到哲学课

尽管她当年决定不再研究人类学,可是人类学毕竟是她的大学专业,完全放下实属可惜,所以她曾经跟吉隆坡的社区图书馆合作开办给小孩子的考古课程。

那次的考古课程,许多小孩都是为了恐龙而来。她说,这是社会大众普遍都有的误解,以为考古学家尽是寻找恐龙化石,但其实恐龙跟古生物学比较相关,如果为了研究恐龙而去读考古学就走错地方了。

在她的哲学课,她也有尝试融入一些人类学的知识。比方说,当谈到死亡议题,她会谈到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视丧葬习俗,可能还会追溯至古人类。她说,人类学的训练使她的视野尤其是看“人”的这部分变得更宽阔,所以即使现在教的是哲学,从前受的人类学训练还是有用处。

社会不会一下翻转,但会慢慢改变

无论哲学或人类学,当她想要向儿童和青少年推广的时候,很多家长首要考虑“学这个将来能不能找到工作”。但她本意不是要训练哲学家或人类学家,她只是希望将这些被视为艰深难懂的学问,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普及到社会大众。

比起上一代的父母,她说,现在年轻父母的心态会更开放一些,不排斥孩子学习哲学和人类学。尽管如此,她明白凭一小撮人的努力不可能一下子把社会翻转,但她乐观认为,“这个影响可以慢慢累积,一直滚动下去。”

萧婉思明白凭一小撮人的努力不可能一下子把社会翻转,但她乐观认为,“这个影响可以慢慢累积,一直滚动下去。”
推荐书籍:
《苏菲的世界》
《哲学,可以吃吗?》
《令人着迷的生与死》
《从惊奇开始:青少年哲学第一课》
《哲学的40堂公开课》与《哲学经典的32堂公开课》
《自愿被吃的猪:100个让人想破头的哲学问题》
《好的哲学会咬人》
《向下扎根!德国最受欢迎的思辨读本系列》
《向下扎根!法国教育的公民思辨课》
更多【】文章:
人类学研究员吴佳翰/走访沙巴原乡 窥探族群共融
人工智能 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灾难?
香港导演简君晋/开不了机的那10年 从未停止创作
中学老师斜杠儿童绘本作家
Colllab社计手 汇聚建筑师和大学生推动社区建设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