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體系的保安最該提升,尤其是夜間至早晨這段時間的防禦,政府和警方只是停留在截掉或撤下可疑網頁並不足夠,應該要主動出擊,把幕後首腦揪出來,別讓替死鬼頂罪而他們逍遙法外。
ADVERTISEMENT
不管媒體如何舖天蓋地的宣導,不論政府如何苦口婆心的勸告,老千依然詐不停,因為這些詐騙案,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社會漸失溫度。
日前和本地銀行數位高層進行交流,主題就圍繞在猖獗的詐騙案後面,銀行可以做些什麼?
我直接提出疑問:到底有多少詐騙案涉及銀行戶頭被駭,以致用戶的存款一夜之間被提光?答案令人大感意外,他們說:“沒有!”
對,一宗都沒有,零。
之前網傳很多用戶沒有收到一次性密碼OTP或SMS短訊,存款就被人轉走,一般懷疑銀行有內鬼,或者是銀行系統保安太脆弱。
銀行高層人員表示,所有投報的案件經過調查,最後證明是用戶本身的疏失。銀行和涉及的存戶討論之後,對方其實都明白到底怎麼回事。
他們解釋,礙於2010年個人資料保護法令(709法令)的限制,不能公開存款人的資料,加上同情用戶損失重大,不想雪上加上霜,所以沒有公開回應這些熱議新聞。
對於媒體而言,我們希望銀行可以第一時間作出回應,讓真相大白,也可以利用案例告訴民眾怎樣的情況下會被騙走存款。
銀行的“沉默”也是媒體經常面對的挑戰,星期天頭條專案小組在追蹤報道詐騙課題時,往往很難取得國家銀行和銀行公會的答覆。沉默不是最好的回應,一個涉及公眾的課題變成熱議話題之後,沒有處理或處理不好會釀“公關災難”。
儘管我們對於銀行有更高要求,更希望銀行在保護顧客存款方面做得更多,但是無法否認,源頭還是落在用戶身上。
戶頭的錢不會莫名其妙不見,很可能是網上購物時提供了銀行資料,或登入詐騙分子開設的偽造購物平臺,或在臉書看見誘人價格的產品或服務而心動,點擊或下載了詐騙集團的安裝包(APK),在付款時讓詐騙分子掌握了資料。
很多人忽略了手機系統開啟著“允許安裝未知來源的應用程序”(allow unknown source installations)功能,當下載來歷不明的安裝包(APK)時,會被要求授權讀取短信(SMS),一個不小心按了同意,有關應用程序就可以截取和刪除用戶的短信,這也就是為何手機用戶控訴沒有收到一次性密碼(OTP)的原因。
這些都不是新鮮手段,變化的只是詐騙腳本,例如靠近新年時詐騙集團會以廉宜的清潔服務吸引消費人;每逢佳節以價廉物美的食品擊中消費人的軟肋,很多人以為就算被騙也只是損失數十令吉而放鬆防備,但詐騙集團是用小蟲釣大魚,他們的目標是個資。
詐騙集團也知道一般人聽到信用卡被盜刷、警方要查案,或內陸稅收局官員追稅就會六神無主,利用這弱點趁虛而入。最近加影一名華裔婦女收到信用卡被盜刷的訊息很緊張,主動聯繫她以為是國家銀行的手機號碼,還配合對方捉“銀行內鬼”,不但供出個人及銀行個資,還聽信對方所言,接到銀行來電時說了幾聲“Yes”,結果戶頭8萬8000令吉消失了。
很多人和事主一樣,並非不關心時事,也知道詐騙事件越來越多,只是自己成了主角就會慌張而失措,因為無策而受騙,更多的是“沒有想到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銀行高層表示,最好的防範,就是用戶要保護好銀行資料,不要把個資尤其是銀行密碼向任何人透露,連枕邊人或親人都不要,因為不能確保什麼人會在什麼情況下會把資料洩漏出去。
《星洲日報》倡議成立的“媒體聯盟”旗下5家主流語文報章,最近聯手展開一項跨學術機構和跨媒體的大型民意調查,找出大馬人容易受騙,頻繁誤入陷阱的原因,希望數據結合學術界的剖析,能夠引起政府正視和擬定對策。
這項民調在10月20日啟動,進行了大約1星期之後,就有不明人士駭進網頁,試圖干擾民調。經過商討後,我們發現收到的數據已足夠完成民調分析,所以決定結束調查,以免讓駭客混淆民調的數據。
各方面都在不斷努力反詐,政府推出國家詐騙反應中心(NSRC),通過24小時運作的997熱線讓民眾投報詐騙案;銀行也加強網上交易保安措施,星洲日報的“星期天頭條”已經數次專題報道,揭發詐騙集團的手法與套路。
經過各方面的努力反詐,這幾個月詐騙案件已經減了近一半,但詐騙集團不是省油的燈,相信他們也在不斷鑽研和提升技術,企圖突破各種防範和關口,干擾跨媒體民調可能就是一項反擊。
反詐是一場持久戰,任何方面都不可以放鬆。
銀行體系的保安最該提升,尤其是夜間至早晨這段時間的防禦,政府和警方只是停留在截掉或撤下可疑網頁並不足夠,應該要主動出擊,把幕後首腦揪出來,別讓替死鬼頂罪而他們逍遙法外;百姓更是要打起十二精神,好好保護自己的個資。
大家共同努力打贏這場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