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從遊戲下手,你會否較願意瞭解全國大選?
如果,把複雜的財政預算案變成淺顯易懂的圖表,你會否願意多看幾眼?
如果,世界那麼亂,還是有人努力解決問題,你會否願意花點時間瞭解來龍去脈?
ADVERTISEMENT
在資訊爆棚的時代,很多人都說再也不看新聞了。你在社交媒體會一看到新聞就想刷走嗎?還是一聽到新聞播報就轉檯?近年來,世界各地都面臨迴避新聞(News Avoidance)現象,新聞媒體的流量、報份、收聽、收視率越來越低,閱聽眾都去哪裡了?
報道:本刊 白慧琪
攝影:本報 譚湘璇、蔡偉傳、李佳憓
“小明2004年1月1日出生,請問今年(2022年)舉行大選,他有資格投票嗎?”這是2022年第十五屆全國大選期間,星洲日報網絡新聞組推出的線上互動遊戲“大選考題”的其中一道題目。
該組數字內容編輯主任郭淑卿說,大選期間開設互動專頁是為吸引熟悉網絡世界的年輕讀者,希望年輕選民透過互動遊戲獲取相關資訊。遊戲於11月11日上線,共吸引2萬5360人次點閱參與挑戰。
星洲網互動區有不少“互動新聞”(Interactive News),剛過去的2024年財政預算案,該組便推出“財案重點簡單看,有無受惠一眼就明”。郭淑卿說,“我們從網站留言瞭解到,現在讀者想要得到的是,問題要怎麼解決?為什麼會這樣?”因此星洲日報網絡新聞組不時重點整理繁雜的新聞事件,製作“懶人包”,讓讀者更直接得到所需資訊。
同樣是2024年財政預算案,獨立媒體《圖懂天下》則透過數據新聞(Data Journalism)分析和呈現,製作了“總值近4000億令吉!看懂2024年財案數字背後”。創辦人陳成輝說,一般新聞的重點資訊落在服務稅、雞蛋和肉雞頂價,但數據新聞強調從一大串複雜的數據中找新聞資訊。他分析預算案中行政開銷與發展開銷的比例,並比較過去10年的變化。“最後發現到,發展開銷雖然還是不比行政開銷來得高,可是比例其實有在上升。”透過圖表,行政開銷與發展開銷的比例一目瞭然,還能呈現分別用於什麼用途,什麼部門獲得較多撥款,國家收入來源等。
陳成輝觀察到很多新聞媒體社媒平臺的留言,“所以?”“然後呢?”,都顯示越來越多讀者對八卦類新聞感到厭倦。讀者看得出這是追求流量的手段,但也很想知道切身利益相關的民生或環境課題。“數據不會說謊,所以通過數據新聞,加上把數據視覺化,就能比較深入淺出地讓讀者瞭解關心的課題。”
2017年,《圖懂天下》原只是在臉書上以資訊圖表呈現新聞的專頁,今年2月轉型為數據新聞平臺。目前的讀者群介於25至39歲,偶爾也吸引00後讀者。陳成輝坦言雖然粉絲數不算高,但目前已吸引到一小群忠實讀者。
簡潔易懂卻非簡化,解析式新聞更受歡迎
不看新聞就是迴避新聞嗎?本地傳播學者黃國富解釋,“你未必覺得它(新聞)不重要,只是因為它很密集。”
6月份英國牛津大學路透社新聞學研究中心(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公佈《2023全球數位新聞報告》,針對全球46個國家區域的市場調查顯示,儘管人們面對政治經濟威脅,但只有不到一半(48%)的受試者表示對新聞感興趣,低於2017年的63%。“迴避新聞”的現象又再加劇。
報告披露,只有22%的受試者更願意從新聞網站或應用程式讀取新聞,比起2018年減少了10%。全球各地的年輕群體與新聞媒體的網站或應用程式連結更弱了,他們更願意從“旁門途徑”如社交媒體、搜索引擎或移動聚合器(mobile aggregators,如谷歌新聞)等來取得新聞。
臉書依然是最廣為使用的社交媒體,而抖音(TikTok)在18到24歲之間的使用率達到44%,且在亞太區、非洲和拉丁美洲區快速成長。其中,在最常使用TikTok取得新聞的市場中,馬來西亞排行第四。單就馬來西亞,臉書和WhatsApp仍是使用者的社交媒體,但作為接收新聞用途微幅下降,以抖音接收新聞的使用者佔24%,顯著上升了9%。
社交媒體逐漸成為許多人接收資訊的來源,尤其短影音非常強調情緒價值,以在最短時間抓住人的注意力。社媒上娛樂、資訊與新聞交錯,滑動還是停駐,都非常依賴當下的情緒反應,有時是無意識,有時是有意識的。
社媒機制、情緒價值和個人意識都會影響資訊取捨。在這樣的背景下,疫情、戰爭、生態環境惡化等負面新聞都讓讀者容易感到焦慮、不安。當生活已經充斥許多瑣碎事務,還被大量負面新聞疲勞轟炸,容易讓人想要“迴避新聞”。
以最近的以色列-哈馬斯戰爭為例,複雜的歷史脈絡讓人一時難以消化。黃國富相信,若有解析式新聞或有脈絡地探討事件,讀者還是願意理解的。但新聞媒體密集報道戰事,炸了醫院、死了多少人,反而會讓讀者想要逃離。
黃國富引用上述報告點出,一般人比較想看到正面積極,有解決方案和結果的新聞,而不是很無解、讓人無所適從的。“這個跟現在一般人的社會心理狀態,焦慮、不安、不確定感有很直接的關係。”
“你(新聞媒體)不是不要報道戰爭、政治或環境,這些都是重要的新聞,但你怎麼樣讓它不是以‘疲勞轟炸’的方式出現,不讓大家想要逃離。”黃國富提醒,新聞工作者應掌握轉譯,即找到讓讀者接近、易懂,但又不是簡化的方式來報道複雜的問題。
他強調,轉譯是要讓議題變得清晰,不是簡化得讓既得利益者覺得事不關己,“而是我知道這個世界就不是那麼完美,它有這些問題,那我可以怎麼做?”
傳播學界非常關注“迴避新聞”的現象,因為那會連帶減少民眾的社會參與,繼而影響社會民主進程。“你要掌握社會的一些資訊,才有辦法判斷、參與社會民主。”至於如何平衡拿捏,黃國富認為責任不完全在讀者或媒體一方,彼此都應設法找到適合的方式。
延伸閱讀: 【迴避新聞/02】讀者不滿足僅知道問題 “解困新聞學”提供報道+解決方案 【迴避新聞/03】自我篩選、定時瀏覽、自我掌握 解困資訊焦慮 相關稿件: 【美國科技前瞻/01】學會拒絕人類 AI機器人更自主更智能 【難民教育/01】知識能改變困境 難民自強不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