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梯,就是人工建造,方便鱼类爬行的梯子,通常是大坝、闸门等设备的一部分组成。有了鱼梯,因为现代化工程的建造而回不到原生产卵地的鱼类,就可以突破非自然障碍,回归租地繁衍下一代,算是为濒危的鱼类繁衍留下一个活路。
第一次看到鱼梯,我是在西雅图市内的“华盛顿湖运河”。“华盛顿湖运河”连接淡水的华盛顿湖与咸水的普杰海湾,全长8英里。由于华盛顿湖的水位高而海湾的水位低,运河就在近海处设了一套闸门,调整闸门内的水位,方便船只出入,巴拿马运河、埃及苏伊士运河等都有类似的基础设施。
ADVERTISEMENT
今天的华盛顿湖运河是一个公园,园内的花草树木整洁而美观,鱼梯就是运河公园的一部分。听说运河建造初期已经建造鱼梯,不过用得不理想,后来改建,却成就今天颇为知名的参观胜地。
为了调整水位,华盛顿湖当年选择建造运河,主要是因为普杰海湾是一个很好的港口,港湾纵横,深入内地到华盛顿湖水域,联通起来,不但可以成为重要的海军基地,也可以作为横跨海洋与内陆的运输中心。此外,华盛顿湖渔产也颇为丰富,鲑鱼与鳟鱼更是是产卵时便要进入淡水江湖繁衍后代的“溯河性鱼”(anadromous fish)。
在天然水域,海鱼进入淡水途经各种障碍,必须逆流而上。运河闸门的建造却等于堵住“溯河性鱼”的洄游之路,于是人们又在运河闸门旁边兴建了鱼梯,为鲑鱼与鳟鱼开一扇洄游的窗口。可惜,鱼梯对鱼的诱惑力显然不够大,有时鱼群宁可随着驶进湖中的船只一起进去,闸门水位落下时,往往看得到进退失据的鱼在闸门上搁浅挣扎。
见证鱼类通过一次次惊心动魄
听身边的朋友说,旧的鱼梯只有11级,地势很陡,导致鱼类在洄游的路上十分吃力,效率并不明显。我看到的华盛顿湖运河新鱼梯,总共有21级,坡度减低,鱼类洄游也就较为容易。根据统计,每年约有三十多万条鱼循着鱼梯洄游。为了提高鱼梯的观赏性,还专门在第19与第20级的鱼梯位置辟出一个参观室,墙壁装上6块大玻璃窗,灯光照耀之下,可以清楚看到鲑鱼与鳟鱼在水中跳跃,进进退退,屡退屡进,最后翻身跃上一级,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其他水族馆的卖点总是形形色色的鱼,充实参观者的鱼类科普知识,站在鱼梯的玻璃窗前,却俨如置身水中,亲眼见证鱼类一次次对繁衍的追逐。鱼梯参观室的景观是一场另类体验,它是鱼类为了族群存活的惊心动魄挣扎。
颇为神奇的是鲑鱼,一旦进入淡水区域,鱼身便会变成红色,也就是大家统称的“红鲑”(sockeye)。产卵后便标志着鲑鱼生命的终结,好像是天职已尽,再也没有活着的意义。鳟鱼却不一定死,也有活着回游的。两种鱼在上游的湖底,或是自然受精繁殖,或是被人类捞起人工取卵授精,增加孵化率。孵化以后的鱼卵,鱼苗时期在湖中生长,长大以后,幼鱼顺流而下,最后进入海洋。过程中,鱼群可能被野鸭子、大鲤鱼等天敌吞食,或是被渔船或钓者捕获,海里还有被海獭抓捕等风险,难关重重。幸运者长大成熟后到了夏秋之交,再进入淡水区域产卵,开始另一个生命的循环。
参观鱼爬梯,有人说有趣,我却莫名地感觉悲悯。大家都说生死是自然的主规律,生是死,而死又是另一次生的开始,生生死死,既是循环,也是轮回。这一切与情欲无关,而是阐述着生死在轮回中的兜兜转转,或者不仅仅是鱼类如此,人类何尝不是呢?刚好是鲑鱼上市的季节,参观完鱼梯,当地朋友设宴,大家暂忘严肃话题,浩浩荡荡出发去品尝烤鲑鱼。
后来,在中国、日本等地方,我有幸又参观了不少鱼梯。日本鱼梯的建造还好,中国可能讲究建造成本,鱼梯建得比较草率。但是,无论是为了堵住爱护自然者的嘴而敷衍建造,或是真正造福洄游鱼类的鱼梯,我还是不能避免感觉悲悯。水域固然是鱼类的繁衍祖地,但是,为了满足人类发展的清洁能源要求,大家纷纷入侵水域,对水域改头换面,清洁能力或许有了着落,却掠夺了鱼类繁衍的自然环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八打灵再也14日讯)网传“染色鲑鱼吃多伤身”的视频引发热议,经查证,养殖鲑鱼的颜色来自虾红素,并非人工染剂,消费者无须过度恐慌。
近日社交媒体平台上流传一段新闻报道视频,声称市售的养殖鲑鱼为了卖相而使用人工色素染色,长期食用可能对人体有害,此说法引起消费者关注与疑虑。
然而,经过多位水产、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的说明与查证后,发现这项传言内容不实,恐引发大众误解。
在水产养殖很常见
根据台湾事实查核中心报道,台湾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系助理教授朱钰婷指出,鲑鱼肉的橘红色并非来自染色剂,而是来自它们食用的天然或合成虾红素与类胡萝卜素。野生鲑鱼主要以藻类、磷虾等含有这类色素的甲壳类为食,体内转化后便自然使鱼肉呈现橘红色。
她说,为了让养殖鲑鱼的外观符合消费者对鲑鱼色泽的期待,养殖业者会在饲料中加入萃取自藻类的天然虾红素或人工合成的虾红素。
她表示,这种添加虾红素的作法在水产养殖业早已行之有年,不仅适用于鲑鱼,也常见于白虾及观赏鱼类。例如养殖白虾若无摄取到含虾红素的天然藻类,煮熟后虾壳颜色会显得较淡。而户外饲养、可摄取天然藻类的白虾则会呈现正常红色。
饲料含虾红素列包装遭误解
对于虾红素的安全性问题,好食课执行长兼营养师林世航表示,鲑鱼的橘红色鱼肉来自于它们摄取虾类、藻类等含有类胡萝卜素的食物,养殖鲑鱼的饲料也会补充虾红素等天然色素,增添色泽。
他强调,这些成分是有益的营养素,加上鲑鱼富含Omega-3脂肪酸,对健康有益,民众无需担心食用鲑鱼会对身体有害。
保健食品科学业者韦恩也说明,美国规定若饲料中添加虾红素,需在包装上标示,导致部分媒体或民众误解为“添加染色剂”。
台北医学大学食品安全学系副教授李伟如也强调,依据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针对人工合成虾红素的动物毒性试验,制定每日可接受摄取量为每公斤体重的0.2毫克。即便消费者同时从鱼类、甲壳类与保健食品中摄取,每日摄取量若不超过8毫克,对一般成人而言仍属安全范围。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