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底世界,珊瑚是最脆弱的生物,很多因素都會造成珊瑚礁白化,除了人為和氣候,海藻過量也會危及珊瑚的生存空間,而海膽就是其中一個有助於減少珊瑚白化的自然生態。
海洋自有一套生存法則,大魚吃中魚,中魚吃小魚,以維持生態平衡。大魚雖不吃海膽,但會吃掉海膽的棲息地,所以必須保護海膽,讓它有個安心的環境“工作”,扛起防禦部隊的重任。
ADVERTISEMENT
以研究海膽保育為碩士論文主題的莫曼瑩強調,任何生態保育都必須先了解生物特性,這是科學的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所以當她瞭解海膽生態後,接下來就是觀察與海膽唇齒相依的珊瑚礁生態,才能決定要保育哪一類的珊瑚,以及哪種珊瑚保護模式更適合大馬。
“我們研究各種珊瑚細胞,瞭解到底哪個階段的珊瑚更堅韌。大馬海域的珊瑚礁面對很多天然與人為挑戰。以天然挑戰來說,大馬天氣炎熱,海水傳導性熱,使到珊瑚白化更嚴重。大馬海域遍佈各種類海藻,有好也有壞,如蟲黃藻(Zooxanthella)就是好的海藻,為珊瑚製造光合作用及製造食物。可是天氣太熱,蟲黃藻就會離開珊瑚,缺少了餵食者,珊瑚也會白化。”
“我們的導師估計,明年可能會有熱帶風暴,屆時珊瑚礁白化問題會更嚴重。”
莫曼瑩提到,珊瑚礁白化是各海島非政府組織研究員、潛水員都非常關注的課題,海膽就是其中一個有助於減少珊瑚白化的自然生態。
大馬海域發現的海膽種類甚少
她解釋,海藻是海膽的主要食物,除了海膽,魚也會吃海藻,但現在魚類過度捕撈,少了魚類的助力,助長了海藻的繁衍。不過,也有一項實驗結果顯示,海膽吃海藻的數量是魚類的兩倍,所以海藻才會在魚類大減之下也沒有大量增加,同時也證明海膽更有效控制海藻繁衍。
她強調,海洋自然生態自有一套生存法則,大魚吃中魚,中魚吃小魚,以維持生態平衡。海膽雖然不是大魚的食物,但大魚會吃掉海膽的棲息地,所以必須保護海膽,讓它有個安心的環境“工作”,扛起防禦部隊的重任。
她認為,保護海膽需要三管齊下,包括保護海膽棲息地、人工養殖海膽及海膽細胞,讓海膽能大量繁殖,發揮保護珊瑚的功能,避免珊瑚礁白化。
她比喻,海藻也是個懂得“趁你病要你命”的族群,當珊瑚健康時,能與海藻互相抗衡,把海藻推走;所以當有足夠的海膽吃掉海藻的時候,珊瑚就有喘息的機會繁殖,不會因為被海藻侵蝕而白化。當珊瑚“生病”時,就無力抵抗海藻的入侵,最終將一點一滴被吞沒。
“而人們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不要去碰觸海洋生物,除了保育它們,也是自我保護,尤其是一些外表看起來很漂亮,可能是有毒的海洋生物。當然還是老生常談,不要汙染海洋。”
莫曼瑩認為,比起泰國、菲律賓等鄰近國家,我國記錄到海膽種類是非常少,泰國及菲律賓海域發現的海膽種類超過200種,大馬至今只發現14種。
“大馬的海膽肯定不只這個數目,但需要做更多的深海研究才能確定。而菲律賓政府也給予保育計劃很多資助,展開各種探究保育計劃,所以發現的海膽種類就比我們多很多。”
她表示,過去兩年多的疫情,給了海洋很好的喘氣時間,肉眼可看到很多不同的魚種及珊瑚,但同時也多了很多海洋垃圾,如冠病測試器及口罩等。如今遊客重新回到海島,會否帶來更嚴重的汙染,還是未知之數。
如何追蹤海膽?
相關報道: 海底園丁海膽,專吃珊瑚的天敵海藻 海洋汙染海草銳減,危害海牛生存環境 不想世界末日,就保護好生態平衡! 保育螢火蟲,給它無光害的家 魚醫生教學,養出健康魚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