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照片中的人們,有著最接近人間煙火的樣貌。市井小民隱藏在日常的細微情緒,都被鎖在攝影師陳子韓的鏡頭下。
為什麼總愛拍攝街邊的人呢?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一個人在放空或一個轉身時,那瞬間的情緒既不是喜悅也不是憤怒,我想拍下這種難以言喻的表情。”
10年前,陳子韓在“知食份子”林金城的引薦下,開始了在本刊的攝影專欄,亦開啟了與拍照的不解之緣。他之所以選擇人作為拍攝主角,離不開多年前到臺灣公幹時偶然讀到的文章。
“世上大多數人記載的都是平凡人的英雄事蹟,要不然就是悲劇,很少人注意到中產階級的日常。而那名作者就寫說,如果時間能倒流,他想為普通人寫專欄。”文字出自何人手中,他已無從憶起,但這樣的想法卻深刻心中,“我想說不如就試試看,所以就拍了普通的人和普通的事。”
而舉辦《我經過的那些人》攝影巡迴展的今年,也正好是他開始攝影的第10個年頭。
挑戰自我擔綱策展人
首個作品展出地,陳子韓選擇了吉膽島。有別於一般擁有主題的攝影展,踏入島上的民眾會堂,多達400幅A3大小的照片全數掛在漁網上。
漁網,成了那引導民眾觀展的“引路人”。
他不擔心大量的照片讓看展的人難以消化,反倒認為這樣更能讓大眾對其作品和選擇感同身受。
“大家未必能看完400張照片,但觀眾這樣子走過,便宛如我走進街頭般。只要他記得其中一張,就好像感受到,這張照片讓我按下快門的理由。”
首次擔任策展人的他,希望透過一次次辦攝影展汲取經驗。
加深看展者和照片關係
9月,在邦咯島的一間茶室裡頭,陳子韓開始了新一場的攝影展。這一次,他選擇使用相簿加深照片與人的關係。
“除了掛在茶室牆上,我還把照片放在相簿裡。來看展的人們除了站著看,還能動一動照片。”他說,由於前兩次辦展的地方不是正式的展覽間,所以都必須思考在地的連接。
因此,在來臨的12月展覽中,《我經過的那些人》攝影展又會有不一樣的形式。
“下一個攝影展,因為在正式的展覽空間,所以照片不會那麼多,主題也會更加明確。”惟人與照片的交流環節不減,陳子韓計劃設置照相環節,“觀展者當天拍照後,隔天我會把照片印出來貼上。”觀眾遂成為攝影展的一部分,展場也會因此產生變化。
此外,他也會結合《我經過的那些人》的攝影主題,放映實驗性短片,增加展覽的多元。
重新審視過去
擔綱攝影師又身兼策展人,無論是場地接洽、照片印刷、展覽概念,都是陳子韓一手包辦。即便吃力不已,他卻樂於接受這個自己對自己發起的挑戰。回首10年間的作品,他認為像是一趟自我反思的旅程。從電腦裡一個個檔案取出這些塵封已久的照片,印刷成能夠握在手中的實體,讓他更能仔細地反覆回看。
“在篩選照片的過程中,我發覺10年前的照片更好。雖然現在的器材更先進,我的拍攝技巧也進步了,但照片在經過時間的發酵後,比起技術卻來得更有意義。”這亦是他在策展的過程中,最大的感悟。
盼突破心中的框架
對陳子韓而言,攝影能夠令他沉浸在僅僅屬於自己的創作世界。但在現實生活裡,忙碌的工作總是阻礙,“我自己覺得,沒有很認真去處理拍照這一塊,所以希望能透過策展重新審視(攝影)。”
他認為,在社會上標榜的“專業”是個兩面刃,“人在維持專業的同時,也更不敢試錯。在無形中,便為自己樹立了一面隱形的牆。”停頓了一會,他繼續說:“我的攝影風格趨向保守,所以我希望能打破那道自己設下的牆,更大膽地創作。所以《我經過的那些人》更像是一場葬禮,和我過去的風格道別。”
這樣聽來,《我經過的那些人》說是一場葬禮,其實亦象徵著重生。
展出資訊
《我經過的那些人》攝影展
2023年12月2日至10日
時間:11AM至6PM
地點:東方人文藝術館
(每逢週一、週二休館)
更多文章: 相輔相成的編劇文學與導演美學──臺灣林孟寰 吳偉才/用視覺預告未來 雙人表演藝術節:對立與衝撞間尋找答案 西北孤鳥/“這個年代不能缺了像這樣的佳作”──《謝師會》的意義 葉偉章/多感官體驗表演藝術,小池博史新詮奧德賽——《奧德賽之魂》 從房間出發 整理你的人生──《房間》ROOM戲劇表演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