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地方DNA

发布: 7:00am 06/11/2023

地方DNA

卓衍豪

地方创生

兵如港新村

P Lab

日光基地

日光小屋

卓衍豪/兵如港新村的“日光小屋”和“日光基地”

文/摄影:卓衍豪
卓衍豪/兵如港新村的“日光小屋”和“日光基地”
日光小屋未来会变成新村里的小学堂。

有好几个礼拜的时间,我们每隔几天就在走动,每一次都尽可能选不同的茶室用餐,也找机会跟好奇探山头来的长者打招呼、聊天……几个月后的某一天,我们选定了两个空间作为的新基地。

一处是传统的新村屋,屋外的四周空地上原来就种上了茄子、释迦、木瓜、香椰、黄梨、桑椹、芦荟、木薯、斑兰叶、香茅、九层塔、咖哩叶、叻沙叶、艾草、茴香、蝶豆花……屋子闲置的这段期间,这里就像是社区菜园,从来不缺人照料,住在附近的安哥、安娣都有“绿手指”,蔬果收成的时候若有剩余都会分给邻里,自家种的菜也常常互相交换;从祖辈沿袭下来利他、共好的观念,一直以来都是新村人的美德展现。

ADVERTISEMENT

借一方风土,养一亩良善;这样的地方除了适合种菜,当然也适合养人。我们承租下来后,跟伙伴决定让部分土地还是会供安哥安娣继续种菜、收成,但我们也希望他们有机会跟从城市来的孩子交流,把他们的技艺、智慧传下去。在这片被阳光、雨水、人情孵育的新村土地上,我们冀望这栋“”会慢慢长成一间小小的学堂。

卓衍豪/兵如港新村的“日光小屋”和“日光基地”
由新村里的长辈照料的菜园。

我们会在这个开放式的学堂里开设“农耕学”、“园艺学”;从食农教育着手,让孩子从这段以土地作为起点的旅程,透过五感体验去认识我们丰富多元的食材、食物、饮食文化,以及人和土地的关系;触目可及的生活教才,也会陆续被编成“料理学”、“方言学”、“新村美学”等课程,以及各种手作体验活动(“陶艺学”、“木艺学”等)。

我们会努力把新村以寻宝图的形式展开,让更多的小学堂串联成一个新村聚落,孩子和父母可以在这里重新认识新村的风土文化,乃至于马来西亚共有的DNA。把新村生活转译成各种可被学习、传播的知识、素养,我们坚信这片传统的土地上也能结出创新的果实,开展出新的美学版图,创造出被世界看见的能量,唯有如此,美好才能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下去。在新村这个教育场域里,我们衷心期盼,教育不是只能成为把人送到城市的一种向量,也是一条引人回家的大道。

卓衍豪/兵如港新村的“日光小屋”和“日光基地”
从“日光基地”望出去的兵如港新村景色。

我们也在新村屋不远处租下另一栋两层半的独栋空间,打造成“”。1楼会是书店,楼上则是集合提供培训、活动、策展、宿舍等于一体的“跨域乡创人才培育中心”;届时将会邀请国内外的专才、导师进驻,结合在地力量持续为新村、乡镇创造新的内容,不再让孤军作战的美食成为进入新村的唯一入口。

一直以来,人们都坚信教育可以改变、创造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如果社区就是学校,得益的当然不只是孩子、父母,还包括参与其中的居民、业者,以及地方本身。新村,不是只能用来缅怀、记录、哀悼,我们需要挤出更多的想像力,让它跟时代接轨,让它变成新世代的养分。

延伸阅读:
卓衍豪/我们都有一个共同品牌,它的名字叫“家乡”
卓衍豪/想像新村的35种方法
卓衍豪/新村好品——让“共好”变成我们的养分
卓衍豪/如果新村是一个品牌
卓衍豪/让家乡变成一所风土学校
卓衍豪/乡土教育也可以很有趣
卓衍豪/永续的城乡
卓衍豪/乡土教育──发掘自己的DNA
卓衍豪/乡镇的适者生存之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am 24/03/2025
卓衍豪/循环经济──废弃物也能变黄金

最近去了一趟十八丁,这个从前去过无数次的制炭业产地,这几年因为从事地方创生工作的关系,更是对眼前勇敢走出夕阳产业余晖,开创产业新道路的先行者敬佩不已,其中泉成炭窑算是最经典的案例。

卓衍豪/循环经济──废弃物也能变黄金
十八丁的炭窑,后方左右两边排放的蒸气会被收集起来,制作成“木醋液”。

贵为全马最重要的炭产区(近400座炭窑),泉成炭窑却是少数对外开放参观的制炭工厂,早在第二代蔡招安经营时便已经让炭窑成为产地旅游、校外教学的重要场域;如今第三代传人蔡祺勇接手后,除了持续生产出高品质的红树炭,也将更多炭的副产品加工成为十八丁的伴手礼,包括“木醋液”(wood vineger)、“黑金”香皂等红树炭的副产品。

“木醋液”是在制炭过程中,红木(红树的木头)在高温无氧的炭化过程中会释放水蒸气与多种有机成分,制炭业者将气体透过管线收集起来经冷凝处理收集出来的液体。“木醋液”是一种含有数百种有机化合物的天然液体,可以作为天然农药、土壤改良剂,能促进植物生长、驱虫并抑制病害;可用作防蚊、除臭、消毒、抗菌;也能用于饲料添加剂,提升动物肠道健康;或在水产养殖中抑制有害微生物。

除了“木醋液”,制炭过程中产生的炭灰也可作为土壤改良剂,而燃烧后的边角木料也能回收再利用,例如制作生物燃料或环保建材。这种“全产业链循环利用”模式,让十八丁的制炭业不仅维持传统技艺,还能适应现代环保需求,实现低废弃、高价值利用的永续经营模式。

这种做法不仅减少废气排放,还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将原本的“废弃物”转变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与产品的经济模式,即称为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再生,不仅能降低资源消耗,还能创造新型产业与就业机会;透过创新技术与商业模式的打造,延伸了产业链,让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地方竞争力。

卓衍豪/循环经济──废弃物也能变黄金
制炭过程中透过减少浪费、资源再利用生产出来的副产品。

循环经济适用于不同产业的思考,从农业生产中可能产生的废弃物如稻壳、果皮、甘蔗渣、咖啡渣等,如果不妥善处理可能造成环境负担,但只要将其再利用,就可能变成有机肥料、生质燃料、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塑料、绿色建材,甚至高科技产业所需的环保材料等各种创新产品。同样的道理,渔业、工业、畜牧业等都可能依循环经济的模式,找到一条产业的新道路;例如霹雳双武隆渔村的渔村先生(Mr. Kampung)品牌,推出的深海鱼鳞冻,便是将鱼鳞这种本来作为废弃物丢弃的资源,加工成为富含胶原蛋白、各种维他命、铁、锌、钙和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的保养圣品。

循环经济不仅能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带动在地经济发展,甚至成为行销地方的手段。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与科技进步,循环经济在地方创生中的应用将更为广泛。建立“环保”、“永续”的在地品牌形象与行销策略去提升产品价值,甚至结合当地居民参与,形成“绿色社区”,共同推动环保产业;让循环经济不仅能解决环境问题,更能为地方创生提供新的经济成长动能。只要地方政府、企业与社区共同努力,将废弃物视为资源,就能打造更永续发展的地方经济,创造更绿色、更繁荣的未来。

延伸阅读:
卓衍豪/把国际视野化为在地行动
卓衍豪/从方言、地方语汇到路牌
卓衍豪/“地方选物”
卓衍豪/地方的剧本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