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幾個禮拜的時間,我們每隔幾天就在兵如港新村走動,每一次都儘可能選不同的茶室用餐,也找機會跟好奇探山頭來的長者打招呼、聊天……幾個月後的某一天,我們選定了兩個空間作為P Lab的新基地。
一處是傳統的新村屋,屋外的四周空地上原來就種上了茄子、釋迦、木瓜、香椰、黃梨、桑椹、蘆薈、木薯、斑蘭葉、香茅、九層塔、咖哩葉、叻沙葉、艾草、茴香、蝶豆花……屋子閒置的這段期間,這裡就像是社區菜園,從來不缺人照料,住在附近的安哥、安娣都有“綠手指”,蔬果收成的時候若有剩餘都會分給鄰里,自家種的菜也常常互相交換;從祖輩沿襲下來利他、共好的觀念,一直以來都是新村人的美德展現。
ADVERTISEMENT
借一方風土,養一畝良善;這樣的地方除了適合種菜,當然也適合養人。我們承租下來後,跟夥伴決定讓部分土地還是會供安哥安娣繼續種菜、收成,但我們也希望他們有機會跟從城市來的孩子交流,把他們的技藝、智慧傳下去。在這片被陽光、雨水、人情孵育的新村土地上,我們冀望這棟“日光小屋”會慢慢長成一間小小的學堂。
我們會在這個開放式的學堂裡開設“農耕學”、“園藝學”;從食農教育著手,讓孩子從這段以土地作為起點的旅程,透過五感體驗去認識我們豐富多元的食材、食物、飲食文化,以及人和土地的關係;觸目可及的生活教才,也會陸續被編成“料理學”、“方言學”、“新村美學”等課程,以及各種手作體驗活動(“陶藝學”、“木藝學”等)。
我們會努力把新村以尋寶圖的形式展開,讓更多的小學堂串聯成一個新村聚落,孩子和父母可以在這裡重新認識新村的風土文化,乃至於馬來西亞共有的DNA。把新村生活轉譯成各種可被學習、傳播的知識、素養,我們堅信這片傳統的土地上也能結出創新的果實,開展出新的美學版圖,創造出被世界看見的能量,唯有如此,美好才能以另一種形式傳承下去。在新村這個教育場域裡,我們衷心期盼,教育不是隻能成為把人送到城市的一種向量,也是一條引人回家的大道。
我們也在新村屋不遠處租下另一棟兩層半的獨棟空間,打造成“日光基地”。1樓會是書店,樓上則是集合提供培訓、活動、策展、宿舍等於一體的“跨域鄉創人才培育中心”;屆時將會邀請國內外的專才、導師進駐,結合在地力量持續為新村、鄉鎮創造新的內容,不再讓孤軍作戰的美食成為進入新村的唯一入口。
一直以來,人們都堅信教育可以改變、創造人生;地方創生,何嘗不是如此。如果社區就是學校,得益的當然不只是孩子、父母,還包括參與其中的居民、業者,以及地方本身。新村,不是隻能用來緬懷、記錄、哀悼,我們需要擠出更多的想像力,讓它跟時代接軌,讓它變成新世代的養分。
延伸閱讀: 卓衍豪/我們都有一個共同品牌,它的名字叫“家鄉” 卓衍豪/想像新村的35種方法 卓衍豪/新村好品——讓“共好”變成我們的養分 卓衍豪/如果新村是一個品牌 卓衍豪/讓家鄉變成一所風土學校 卓衍豪/鄉土教育也可以很有趣 卓衍豪/永續的城鄉 卓衍豪/鄉土教育──發掘自己的DNA 卓衍豪/鄉鎮的適者生存之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