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家機器之強大,增建與搬遷十餘所學校,並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事,何以曠日累時仍無法完成?
ADVERTISEMENT
根據董教總髮布的《2017年批准華小增建和遷校概況報告》,政府在2017年10月宣佈批准增建10所新華小和搬遷6所微型華小的計劃, 至今只有1所新華小和1所搬遷華小落成及啟用。
這項10+6計劃,可謂進度緩慢,從2017年至2023年,用了約6年時間,卻只有兩所學校啟用。由此可見,增建與搬遷華小之路崎嶇難行。但令人不解的是,以國家機器之強大,增建與搬遷十餘所學校,並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事,何以曠日累時仍無法完成?
須知,這不是建太空站,只是建學校,理論而言,我國絕對可以輕易辦到,因此10+6計劃不該一拖再拖。6年只能啟用兩所學校,要完成整個10+6計劃,又是猴年馬月的事?
針對增建與搬遷華小的緩慢進展,教育部副部長林慧英指出,經歷了4任政府更迭,確實面對不小阻力;惟她說,幾所華小的遷、建校計劃仍持續有進展。的確,政權的更迭,政治的動盪,會對政府的計劃造成影響,而事實上,政權更迭之後,10+6計劃確實出現一些變化。譬如,在希盟執政時期,教育部於2020年1月把原定在雪蘭莪本查阿南建校的敦林蒼祐華小改到檳城大山腳的阿爾瑪,以致原本在雪蘭莪批准興建的新華小數目從5所減少到4所。
無可否認,自2020年喜來登事件爆發後,國內政局就陷入一片混沌之中,然而去年大選,安華登上相位,組織團結政府,獲得三分二國會議員支持,已大幅度消除政治不確定性,各政府部門和領導人可專注於執行任務,實現已制定的計劃。
政權更迭也許拖了增建華小計劃的後腿,不過更深層的原因恐怕是政府沒有強烈的政治意志去推動計劃,以及教育部缺乏積極性。
如前所言,興建和搬遷華小不是天大的難事,政府能推動各種涉及天文數字的巨型工程,怎可能連增建/搬遷十餘間華小都辦不到?這當中,缺乏的不是資源,而是政治決心。
至於教育部,也沒有積極跟進和推動建校、遷校計劃。且引述董教總的話:“……很顯然,教育部在批准之後,就沒有進一步的行動來規劃具體的進展,而是必須由華社,特別是建校委員會自行負責接下來的工作,包括解決校地和建校經費的問題。”教育部不能推諉責任,讓華社扛起重擔。增建學校、為學生提供教育,是教育部的核心責任,該部不應在華小10+6計劃上,展現散漫的消極態度。正是因為教育部這種態度,以致華社對合並微型華小的建議有所保留,擔心一旦關閉,就很難再增建新的華小。
教育部須擺正心態,重視華小在多元教育體系中的角色。華小多年來為國家培育了無數英才,當中包括各族人民。由於教學品質受肯定,華小不只受華裔青睞,友族同胞亦紛紛把孩子送入華小,讓華小充滿多元色彩。據統計,全國華小非華裔學生人數,從1989年近1萬7000人,增至2020年的近10萬1000人(佔學生總數19.75%)。這說明,增建華小非僅華社受益,各族大馬人都會受惠。
政府與教育部須在增建與搬遷華小課題上,展現更大的決心和誠意,快馬加鞭,完成工程,別讓家長等到花兒也謝了。更重要的是,政府應制度化撥款,依教育需求增建華小,讓各族人民都可享有高素質教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