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兆远7日讯)华文国民型中学(华中)是我国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特殊产物,它的使命是捍卫与传承母语教育(华文)与中华文化,但对于一所非华裔学生已多过华裔学生,校内的各族学生之间需用国语来交流的特殊华中而言,该校的校长杨集才选择了把“融合”列为主轴,以期先通过“文化融合”来营造校园的和谐氛围,才能让中华文化得到更好的推广与传承。
杨集才曾在爱大华华中任教22年,从一名普通教师开始一步一步升迁,先是科系主任,接着是课外活动副校长、学生事务副校长及行政副校长;但他在这期间都没想过要担任校长,一直到被调任至非华裔学生多过华裔学生的“特殊华中”,即红土坎天定华中(天中)任职行政副校长时,才突然改变了想法,想为这所结构特殊(学生比率:巫裔42%,华裔36%,印裔22%)的华中做点什么的前提下,毅然做了当校长的决定。
“我在爱中任职22年,可以说对华中是很了解的,但来到天中,这里的一切确实给我带来认知与思维上的冲击,因此才有了想为这所华中做些什么的念头,所以我一改过去的决定,报读了全国教育领导者专业资格课程(NPQEL),并正式从副校长的职位,升任为校长。”
推广中华文化须考虑敏感度
他说,一般上,华中的情况就是大部分学生为华裔,学生之间在课余时用华语来交谈,但在这里不一样,华裔师生之间用华语,印裔师生之间用淡米尔语,不同种族的学生或师生之间则是用国语来交谈的。
“在一所正常的华中里,推广或举办任何的中华文化活动是正常不过,但在天中,不是不可以推动或举办,却有多方面的考虑,如敏感性、不同种族学生的接受度与参与度等。”
从2018年年杪接任校长,并将在来临的11月中达到60岁的法定退休年龄而荣休的杨集才,接受《星洲日报》记者专访时谈到,他过去5年掌校任内,都没有忘记华中的使命,即需传承与保存华中的特征,但也需要去接受摆在眼前的现实。因此,在执行上,就需要把校内的“和谐”放在第一位,如在推动或执行许多活动或政策时,需把“敏感”化为融合,进而让各族的师生接受与参与其中。
“一般的华中里,学生来源大部分为华小生,因此华中才能鼓励或强制学生必须上华文课,但天中的情况不同,我们就只能从现实中进行调度,如要求与鼓励华小生,包括非华裔的华小生在上到中学后,要继续上华文课。我为了让巫裔华小生能上华文课,就把原本在同时间上的华文课与宗教课做了时间上的调整,成功让巫裔学生既能上他们的宗教课,也能上华文课。”
先让非华裔生接触中华文化
他提到,在“先融合,后传承”的执行上,该校举办的第一届“天定文化之夜”,是先让非华裔学生认识与接触中华文化,如节庆庆典、书法、鼓乐、武术及书法等,来到第二届举办时,就鼓励非华裔学生加入筹划及演出,到了第三届时,就是真正的融合,即让各族的学生,参与演出各族的传统歌舞及节目。
“‘融合’的好处是让各族师生通过参与,加深了解各族的不同文化与艺术,进而达到传播与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让中华文化特征,得以在天定华中继续深耕与繁衍。”
杨校长强调,基于天中的特殊性,因此在保存华中特征的执行方式上,需先把定位放在多元,即需考虑到华巫印族群的感受与接受度,这样才能更有效推广中华文化的活动。
尽职尽责有成就感
问及从当初的“想做些什么”才接受升任校长,一直到5年的任期接近完成,除了在保存天定华中的中华特征上费尽心思,并下足功夫之外,还有哪方面的建树或成就感时,杨集才直接了当地回应:“我的成就感就是自觉没有辜负了‘校长’二字,做到了: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
“在领导的位置上就需有使命,因此我尽最大能力完成。虽没有要求回报,但事实上,回报已看到,那就是老师与学生们都知道我想做什么,并愿意配合共同完成。”
校门迎师生风雨不改
杨校长在任职的5年里,每天早上都风雨不改站在校门前迎接师生的到来,以致有时候,当校长有公务在身,而没有到校站在校门口时,都会让师生感到不习惯。
对于每天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并送上一句“Morning”(早安)问候语而接收到赞扬,杨校长回答说:“事实上,这是教育部要求的。但对于我而言,当我每天早上站在校门口时,这举动并不是为了满足工作的要求,而是一种关心、尊重与礼仪的表现,我将之形容为‘身教’,就像一名父亲通过行为举动,来教育孩子及灌输孩子品德一样。”
他举例,就因为这个每天早上迎接学生的举动,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关心,当某些调皮的学生想要做些不当的行为,如破坏校内的公物时,他就会想到校长,结果学生就会顿时醒悟,而“手下留情”了。
“我说的以上例子不是理论,而是实证,自我用‘身教’的方式去关心与教育学生后,校内公物被破坏的事件,变得少之又少了。”
服务杏坛35年执教3校
他说,在他35年的教学生涯里,只在3所中学服务过,第一所是沙巴山打根的一所国中,8年的普通教师生涯是蜜月期;第二所是爱大华华中,在22年的任期里,是磨练期与成长期;而在天中的校长任期里,是领导期,用行动与决策去引领师生,让大家一起成长。
“我的领导方式有3点,即身体力行、关怀与认同。身体力行就是身教,无论对老师或学生,当领导的都要以身作则,实践承诺,这样才能服众,并且让师生配合。关怀,就是要照顾师生的福利与感受,多点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这样才能获得第三点,即认同的效果。”
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天赋
他说,身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长,肯定都希望学生能考到优秀的成绩,但事实上,这不能一概而论。
“若论成绩,天中的学生可能达不到其它学校学生的要求,但个中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要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基础等,因此需因材施教,如从课外活动上,让学生发挥天赋,进而让学生找到志向与建立自信,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功能。”
使命感驱使 笑称像打杂
询及从当初的不想做校长,到现在完成当校长的使命,是不是已有不同的见解或想法时,杨集才这么回应:“从工作量、肩负的责任、待遇及‘夹心人’的处境来看,是没有人会想要当校长,但若你心中有了使命,你就会任劳任怨,并且是尽心尽力去履行责任的。”
“今天(采访当天)离我退休的日子还有20天,而我还剩下46天的假期,照理早就可以拿假等退休了,但我就是心中还有使命,所以还是每天到校,并且还是每天最早到校,最迟离开的一个。”
校长什么都要管要做
杨集才搞笑地以“打杂”来形容校长的工作性质。因为身为校长的需以身作则,因此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做,以确保掌握及熟悉校内的所有事务。“比如我每天到校的其中一项‘任务’是巡视校园,当发现那里的物件损坏时,就通知校工处理,再者就是获取灵感,如走着走着,就会想到应该怎样提升环境,才能让师生获益等。”
“我刚上任时,因为在兴建中的三层建筑行政楼出现问题而停工,结果我就开始学习看图,以了解工程进度,才能确认要不要付款,接着又要跑各个单位提呈申请,为取得入伙纸做准备等。这样的工作,是不是像个全包的打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