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6:18pm 08/11/2023

教育部

巴勒斯坦

以色列

+ 读家

白慧琪

加沙地带

加沙

巴勒斯坦团结周

【讀家說書】為何國家幫你支持巴勒斯坦?

作者:本刊 白慧琪

當馬來西亞宣佈舉辦“團結周”時,你做何感想?本期【讀家說書】帶你一起梳理矛盾的複雜心情吧。

ADVERTISEMENT

“我反對涅坦雅胡政府對巴勒斯坦的非人道殖民,我同情巴勒斯坦平民的遭遇。”在馬來西亞談以巴課題,好像必須先表明“政治正確”的立場,才有機會把話繼續說下去。

別誤會,我沒在說反話。我確實反對以色列政府殖民對巴勒斯坦平民實施的種族隔離政策,然而我的下一句是,“但我也不認同哈馬斯組織的集權統治。”不知道這個後話會否讓我被捲入立場風波?

◢贊成與反對的理由,不被正視

其實,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介紹一本讓我站穩立場反對以色列政府種族隔離政策的書籍,由臺灣自由記者兼以巴衝突研究學者王冠雲所寫的《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特別想記錄作者在書中的提問,“為什麼選擇支持巴勒斯坦?為什麼身為和巴勒斯坦、以色列皆沒有直接外交關係的臺灣人,卻沒有選擇眾人認知中‘中立’的角度?”

作為馬來西亞人,閱讀這本書後我也對自己提出類似上述提問:“為什麼馬來西亞從國家層面就站在巴勒斯坦這一邊?為什麼多數馬來、穆斯林群體那麼理所當然地支持巴勒斯坦?為什麼從小受中文教育的我沒認真學習認接觸以巴課題?”

尤其在馬來西亞教育部宣佈舉辦“巴勒斯坦團結周”後,很多贊成與反對背後的理由都沒被正視。言論就在非黑即白的輿論場域裡被編入只有以色列或巴勒斯坦二元的戰隊,不巧又在宗教課題緊張的背景下,被很簡化操弄成非穆與穆斯林群體的立場對立。

坦白說,我是在讀了《這》以後,透過作者書寫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受訪者的故事,瞭解了地理位置、歷史與現在的生活後,才更確立自己支持巴勒斯坦平民,反對以色列殖民與種族隔離政策。

舉例來說,作為記者,我會這麼書寫此次戰爭新聞:

10月7日清晨巴勒斯坦地帶的武裝組織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攻擊、綁架人質,以色列隨即對加沙地帶還以空襲。這場以色列—哈馬斯戰爭延續至10月底,據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報導,戰爭已造成超過1538名以色列人和8005名巴勒斯坦人身亡,而僅有40公里長的加沙地帶遭以色列斷水斷糧,230萬名巴勒斯坦人陷入人道危機。

就這麼簡短一段新聞,常被媒體濃縮概括為“以巴戰爭”,而這4個字往往忽視了兩方的地理位置、國力、執政路線、權力關係。請讀者嘗試自問,巴勒斯坦在哪裡?谷歌地圖上其實找不到答案,很多新聞報導也沒有列出位置。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巴勒斯坦分為由哈馬斯政府主政的加沙地帶(Gaza Strip)和約旦河西岸(West Bank),兩地沒有相連,隔著以色列無法往來。

◢“以色列不讓我們回家了……”

《這》作者透過採訪當地人的故事帶出了這段沉重歷史。巴勒斯坦原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多是信奉伊斯蘭的阿拉伯人,一戰時期開始由英國暫管。另一方面,19世紀錫安主義(Zionism,也有譯為猶太復國主義,但《這》作者強調此理念無法代表所有猶太人,故採用錫安主義)興起,一戰時期英國外相發表“貝爾福宣言”,代表英政府支持錫安主義者在巴勒斯坦建立唯猶民族之家。再加上二戰納粹屠殺猶太人,越來越多猶太人到巴勒斯坦“應許之地”買地定居。

1948年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順勢於5月14日宣佈建國以色列,原本的巴勒斯坦人一夕之間成為難民,5月15日成為他們的“浩劫日”(Nakba)。《這》的其中一位受訪者在9歲時和家人逃亡,“我們在帳篷裡住了5年,每天都在期盼可以回家的那天,直到聯合國來蓋房子時,我們才漸漸明白,以色列不會讓我們有任何回家的機會了,國際社會也放棄了我們。”

經過多次戰爭、和談,巴勒斯坦也發生內部鬥爭,2007年起哈馬斯政府統轄加沙地帶,法塔赫則掌控西岸自治政府。而哈馬斯因2000年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Intifada)主張武力抗爭之後,被西方國家列入恐怖組織名單。

所以,不少媒體用“以色列—哈馬斯戰爭”來書寫此次戰爭其實更明確地表明敵對關係,也讓讀者不再輕易以巴勒斯坦與刻板印象中的“恐怖組織”一概而論當地情況。

◢支持巴勒斯坦是理所當然?

這場戰爭原本看似離馬來西亞遙遠得很,但隨著教育部下令於10月29日至11月3日舉辦“聲援巴勒斯坦周”,輿論四起。 提倡人道主義精神、倡導和平沒錯,但不曉得有沒有人疑惑,為什麼我們必須理所當然地接受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場?(又要保險起見地再次強調,我是支持巴勒斯坦的。)

世事不是非黑即白,以巴課題更參雜複雜且厚重的歷史背景,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經過批判思考後才選擇立場?且許多資訊經不同語言和國家媒體傳播,我們接收到的新聞、資訊、消息是否經由有品質的轉譯?

原本我也帶著“以巴衝突又來了”的心態,但拾起《這》細讀,找到了答案。作者透過多個訪談故事,帶出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歷史情仇和地理位置,先替讀者建立好背景知識。循著基礎概念,她以以巴兩地平民的愛情故事,帶出在以色列霸道殖民之下,西岸巴勒斯坦人二等公民的情況,以及加沙海陸空都被以色列管控,猶如大型露天地獄的實況。

◢也有以色列人同情巴勒斯坦

《這》不僅描寫了巴勒斯坦的實況,也訪問了以色列人的聲音,為何他們也選擇站在巴勒斯坦這邊。前以色列將軍之子米科·貝雷得的外甥女在一起炸彈攻擊中身亡,然而她的姐姐告訴他,“這場悲劇會發生不是因為巴勒斯坦人是恐怖分子來殺死她的孩子,而是過去這麼多年來他們困苦生活,在我們軍隊殺死無數他們的家人,對生命已找尋不到任何希望後的結果。”

巴勒斯坦常常因為哈馬斯的武裝行動而被一概標籤為恐怖分子,那在錫安主義操作之下,以色列就等於猶太就等於錫安主義嗎?《這》就提到兩種常被極右錫安主義者引用的焦點轉移方式:❶一切不支持以色列政府的言論貼上“反猶太主義”標籤;❷將巴勒斯坦人民起義與“恐怖主義”連結。這種極端右翼分子的操作,相信馬來西亞人,尤其是華社並不會覺得陌生。極端右翼分子,排他、強調本土主義、標籤一切不同立場的人。

至於哈馬斯,在《這》提到許多加沙女性受到許多監視與限制。作者寫到“當宗教碰上政治,總不免成為主政者操弄意識形態的幕後推手……對聖戰與女權的定義,在哈馬斯的掌權下皆成為服務其政治利益而被扭曲。”

回到引述作者的提問,“為什麼支持巴勒斯坦?”再回到馬來西亞人應有的自問,“為什麼國家先替我決定支持巴勒斯坦?”別讓這些疑問只停留在發想,或許我們可以讀讀書找到解答。

【延伸閱讀】

巴勒斯坦之殤/拉什德·哈利迪
本書除了是巴勒斯坦人的歷史,也融入了作者個人的生命史、家族史。哈利迪家族的成員就是這百年曆史的見證者。本書不強調巴勒斯坦人的“悲情色彩”,除了會抨擊以色列及其盟友的不公正作為,也不忘針貶巴勒斯坦領導層的失誤與無能。希望透過重新審視這段歷史,能為至今仍無法解決的歷史難題提供一個有啟發的新視角。

砲彈下的渴望/穆罕默德·奧默
本書是巴勒斯坦記者記述2014年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發起“護刃行動”的轟炸記錄。在為期兩個月的以巴衝突中,加沙地帶的平房、學校、醫院、淨水廠、發電設備等皆遭到砲彈損毀,聯合國甚至表示加沙地帶恐怕5年之內不能住人。透過本書記述的真相,作者喚起世人對於以巴衝突的重視,並冀求和平共處的可能。

這才是以色列/伊蘭·帕佩
作者是深愛以色列的猶太學者,但對於身處同一塊土地的巴勒斯坦人所受到的迫害,他無法視若無睹。在細查以色列解密檔案、外洩的“巴勒斯坦文件”、相關人士書信與日記,以及各國曆史檔案後,作者讓我們看清國際強權、官方謊言、媒體偏頗,是如何決定巴勒斯坦這塊土地的命運。

很多人或許連巴勒斯坦被分為兩個不相連的區域都不知道。(取自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https://palinfo.habago.org/

1967
6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後
以色列與3個阿拉伯國家(埃及、約旦與敘利亞)交戰。戰後,以色列佔有加沙與西奈半島 (原屬埃及)、約旦河西岸(原屬約旦)、戈蘭高地(原屬敘利亞) 和東耶路撒冷城區。

現狀
猶太屯墾區違反國際法,不斷繼續擴建,而實際屬於巴勒斯坦自治區的土地則年年減少。

【知識補充】
2011年,巴勒斯坦向聯合國提出申請,藉以確認其聯合國成員資格與國家地位。2012年11月29日,巴勒斯坦終於獲聯合國大會通過,成為聯合國非會員觀察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