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政府在华小建校计划方面,仍然面对许多挑战及技术上的阻碍,但我们相信只要林慧英能够全力协调,协助解华小迁校建校的过程中,在各政府部门可能遇到的手续问题和障碍,那么这项华小建校计划最终势将圆满落实的。
政府自2017年宣布,批准增建10所新华小和搬迁6所微型小学以来,一直面对诸多挑战或者说是阻碍。我们当然不必过于负面去评论事情的发展,毕竟近几年来国家政治一片乱象,许多大型国家级的发展计划都出现更改甚至取消的情况,华小建校计划被卡在各部门踌躇不前,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不过建校计划至今,仅有1所新华小和搬迁1所微小成功启用和落成,也难免引起华社关注和担忧。
ADVERTISEMENT
身为政治素人的教育部副部长林慧英,对这个问题没有顾左右而言他,而是持着相当正面的态度来回应,还是值得肯定的。她坦言经历了4任政府更迭,使得这项计划遭遇了不小的阻力。但她也强调尽管面临困难,几所华小的搬迁和建校计划仍在持续前进。她表示自己也一直在紧盯这些计划和个别项目。
其实政府部门的运作的确是充斥着许多的繁文缛节,并不是我们想象如同私人机构那样,可以令下即行。特别有些审批涉及跨部门时,就会更加费时失事了。例如李莱生华小及郭鹤尧华小的土地及图测问题,都是需要部长介入了解,然再重新厘清校地面积,以及修改图测等手续,并再呈交州教育局和教育部发展组审批。这些手续过程都是冗长且耗时的,再加上政权更迭,部长更换等等因素的干扰,有些时候甚至会发生整个流程需要重新来一遍的可能性。
无论如何,校地面积重新厘清、图测修改后重新提呈,都是一项积极的进展,至少让人见到“虽然慢,好过站”的进展。
林慧英与董教总每3个月召开1次会议,就充满了协商合作精神,而这种协作精神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通过这种定期沟通和协作,将有助于解决问题,并确保建校计划能够按部就班的进行。同时部长也可以更及时地向董教总反映政府行政上的问题,反之亦然。通过有效的相互交通信息,将可以大大减少政府与董教总及校方等各方面,因为沟通失误而阻碍了计划进程,甚至由此引发不必要的误会。
尽管政府在华小建校计划方面,仍然面对许多挑战及技术上的阻碍,但我们相信只要林慧英能够全力协调,协助解华小迁校建校的过程中,在各政府部门可能遇到的手续问题和障碍,那么这项华小建校计划最终势将圆满落实的。毕竟华小是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中的“一份子”,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在自己的母语源流学校受到良好教育,不论是国阵还是希盟政府,都是不可推卸的国家大任。教育是国之根本,唯有确保所有涉及教育的计划成功,才能够为下一代创建更美好的教育环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八打灵再也27日讯)董教总认为,佩戴国旗扣章虽能象征爱国情操,但更关键的是通过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氛围,以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促进多元社会的理解与团结。
董教总不希望看到爱国教育只停留在形式,相反的,教育部应融入日常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会爱国精神的意义。
谢立意:通过活动培养爱国
教总主席谢立意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说,教育部必须通过各种具体的活动,包括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及学校氛围的营造等,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中培养爱国精神。
“佩戴国旗扣章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但这还是比较形式的做法。”
他说,教育部应当让学生了解大马是一个多元族群、文化和宗教的国家,各族群间必须互相尊重,和谐共处,同舟共济,团结一致。
“学校必须教导和灌输学生正确的思维,以让各族学生从小就建立正确的国家观念,确保大家秉持国家原则的精神,共同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家。”
他指出,唯有从小培养学生对多元族群国家的理解与共处之道,才能防止种族与宗教极端主义蔓延。”
他表示,政府必须正视并解决族群撕裂对国家长远发展的破坏。
他也说,教育部落实佩戴国旗扣章的措施,绝不能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
“教育部必须妥善规划措施,以免干扰学校行政运作或加重教师负担。”

梁胜义:师长须言传身教
董总执行长梁胜义指出,国旗扣章本身只是一个符号,并不自带意义,而是需要透过日常实践来赋予价值。
“我们不排斥,也欢迎(佩戴国旗扣章),但若周遭环境无法让学生体会其意义,最终可能流于形式,纯粹是为了戴而戴。”
他接受本报访问时说,校园课程固然有助于培养爱国精神,但更关键的是师长的言传身教。
他举例,若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佩戴国旗扣章,另一方面却发表排外言论,如“回中国去”等,学生感受到的将是负面的示范,国旗扣章的象征意义也随之削弱。
他说,若公众人物尤其是政治人物频繁炒作种族或宗教议题,学生将难以真正体会国徽所承载的价值。
他强调,爱国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形式,而应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感受其意义。
他指出,若校方要求学生佩戴校徽,但校园环境和师长对学生缺乏关怀,学生不会因佩戴校徽而对学校产生认同。同样的,国旗扣章的教育价值,取决于社会整体氛围是否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团结、爱国与责任感。
他认为,政治人物、公众人物及师长须以身作则,以言行示范何谓真正的团结与爱国精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