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隆坡9日讯)一名母亲控诉把年幼儿子送到托儿所,不久发现儿子身上不断出现咬痕,一番追查后,她怀疑是一名小女孩所为。
不过,托儿所管理层却迟迟不采取行动,争吵的结果竟是她的儿子被驱出托儿所,令她感到愤怒。
ADVERTISEMENT
这名母亲在Tiktok发视频说,她们一家今年6月从英国回马,她把3岁儿子送到一家托儿所,但自此之后儿子的手臂和其他身体部位开始出现咬痕。
她说,开始时发现到儿子的手臂上有一个咬痕,不过认为此类咬痕在儿童身上很正常,因此没有进一步追究。
不过,连续两三个月下来,同样的事情不断发生,儿子手臂和其他身体部位不断出现咬痕,让做母亲的再也按耐不住情绪。
她指出,自己的耐心达到极限时是在9月份,当时儿子的脸颊有着明显咬痕,并肿胀得很严重,甚至还被抓伤,于是决定不再息事宁人。
她透露,随后到托儿所追究,查看闭路电视画面后,发现是托儿所内一名2岁的女孩喜欢去咬她的儿子,导致留下咬痕。
这名母亲不满的与托儿所管理层议论并协商,希望管理层能尽快解决问题。

然而,她详细指出,在10月2日、3日、20日、24日和31日,儿子的身体仍然无缘无故地被抓伤和咬伤。
母亲终于忍无可忍,与托儿所管理层安排一次会面,并叫上肇事小女孩的家人一同出席,誓要解决儿子不断被咬伤的问题。
岂料,会面结束后的同一天晚上,她收到托儿所管理层的WhatsApp讯息,被告知她的儿子已被“停学”,从此不需再把儿子送过去。

母亲对于托儿所这一决定感到难以置信,痛诉为何身为受害者的儿子要承担后果,而咬人的女孩却被允许照常“上学”。
“我从一开始就尽量保持理性,但这样的结果公平吗?”
她怒斥道,该名女孩不仅咬伤了她的儿子,从闭路电视画面也可看到该小女孩也弄伤其他孩子,为何管理层却视而不见,反而“开除”她的孩子。
“现在你们开除我的儿子,但咬伤别人的女孩却可以继续留着,这样做难道就可以解决问题吗?到底在想什么!”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面对青少年吸电子烟的问题,学校和政府应以“教育”为核心,而不是过度依赖惩罚。
教育部长法丽娜表示对于屡次在学校内吸电子烟的学生,校方有权给予最长14天的停学处分。表面上此举似是可以震慑违规学生,维护校园纪律,但若深一层思考,我们则不免怀疑这种惩戒措施,是否真的能有效遏制青少年电子烟成瘾的问题,还是反而让他们走向更危险的边缘。
其实青少年吸电子烟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对来自成人世界的诱惑,如抽烟、喝酒,青少年容易因好奇、同侪压力或环境影响而陷入其中。这并非单纯的“叛逆”或“无知”,而是成长过程中极为常见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应是以惩罚为主,而是要做更多的引导与辅导。
虽然表面上来说,停学处分是对违规行为的惩戒,但实际上它未必能真正帮助学生戒除电子烟的习惯,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在停学期间,学生脱离学校监管,反而可能有更多机会接触电子烟,甚至陷入更深的烟瘾。更糟糕的是,他们可能因此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业荒废。
事实上,学生吸电子烟并非只是“学校的问题”,电子烟市场监管乏力,商家依旧能通过各种方式向未成年人兜售电子烟产品,甚至刻意误导,让青少以为电子烟无害甚至“时尚”。因此政府的重点不应仅仅放在惩罚违规学生,而应加强电子烟的市场管控,严格限制未成年人获取电子烟的渠道。
其实对青少年而言,真正有效的方式并非一味处罚,相反的,我们需要提供更多的引导与帮助。教育部可以尝试在学校举办电子烟危害的专题讲座,让学生真正理解电子烟对健康的长期影响,而不是单纯依靠纪律惩戒。同时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戒烟过程中,提供更多家庭支持,而不是让停学的学生在家“自生自灭”。让违规的学生参与戒烟课程,让他们有机会改正错误,才能避免他们被社会进一步边缘化。
面对青少年吸电子烟的问题,学校和政府应以“教育”为核心,而不是过度依赖惩罚。停学处分虽然在短期内可能起到震慑作用,但它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学生失去归属感,最终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真正的教育,必须是温暖而坚定的引导。我们应当给予青少年更多的理解与耐心,用正确的方式帮助他们走出诱惑,简单的处罚只会将他们推向更深的深渊。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