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地山當年因心臟病在香港猝然去世,震驚了許多朋友。臺灣籍作家南渡卻在異鄉獲得眾多中國現代作家和文友的珍貴情誼,這與許地山樂於助人、開放大度的為人處事相關。儘管他在在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擔任主任僅6年光景,卻給香港的教育和文化界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
他之所以到香港任教源自胡適的推薦。1935年,獲頒榮譽博士的胡適前往港大。當時英殖民底下的港大希望加強新文學,即試圖邀請被譽為近代中國“白話文之父”的胡適,但遭到了婉拒。港大選拔人才的要求極為嚴格,提出了五大條件:一、擁有國際認可的高級文科學位;二、國學專家,具備10年以上的大學授課經驗;三、最好是廣東人,可通粵語;四、通曉英文;五、具管理才能。當時胡適力薦許地山,他說:“在中國新文化運動中,表現好,值得佩服的,除了二週(周樹人和周作人)之外,許地山是第三名。”
ADVERTISEMENT
胡適引薦許地山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那次他到香港,先是實地考察了香港的中文教學實況。他的〈南洋雜憶〉中記錄道:“這是因為此地英國人士向來對於中國文史太隔膜了……大陸上的中文教學早已經過了很大的變動,而港大還完全在那變動大潮流之外。”他頻頻在香港公開演講,認為香港應成為南方的一個新文化中心。許地山的背景很契合此一構想,因此對於胡適的推薦,中文學院最終一致接納。1935年,許地山遂舉家遷往香港。
胡適將許地山引入了港大,5年後許地山則引進另一重要人物陳寅恪。陳寅恪一家也在1937年南渡至香港,原來他計劃前往昆明西南聯大授課,卻礙於夫人唐篔患有心臟病,不便前往高原,所以陳寅恪只好將妻女暫託給當時也在香港的許地山照顧。不久,陳寅恪又獲得了英國牛津大學之聘,卻在赴英之際碰上二戰爆發,暫無法離港。此刻,他一家生活相當拮据。
2010年,陳寅恪的三女兒聯手撰寫了《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記述了他們當時滯留香港的境遇:“既然今年仍不能赴英,便打算開學又回西南聯大。但滇越路斷,回滇益難。後來幸得杭立武與香港大學商洽,並得許地山周旋,聘為客座教授Visiting Professor,每週約兩節課。每月薪水港幣三百元,曾欲月俸五百元,無法辦到,全由中英庚款會支付。這樣全家暫留香港。”字裡行間透露出女兒們對許地山的感激之情。
儘管許地山和陳寅恪學術專業不同,分別專攻於新舊文學,又在宗教史研究上各有心得,卻是彼此尊重。陳寅恪曾撰寫〈論許地山先生宗教史之學〉,許地山更是推崇這位著名的史學大師,還親自主持了陳寅恪到港大的歡迎大會。陳寅恪在港大的時間並不長,他專注授課,課餘之時完成校對其代表性專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許地山積勞成疾辭世後,陳寅恪還曾代他接管業務。在悼念許地山的輓聯上,陳寅恪寄寓了他們之間難得的私交:
人事極煩勞,高齋延客,蕭寺屬文,心力暗殫渾未覺;
亂離相倚托,嬌女寄廡,病妻求藥,年時回憶倍傷神。
上聯敘述了許地山在人事紛擾之中仍致力於讀書作文;下聯則感念曾交託他照顧妻女,如今斯人已逝,回憶傷神。
英文有一句話是: live life to the fullest(將生命發揮到極致)。這些作家學人在那個動盪貧困的歲月裡,卻能夠保持內心平和,沉潛處事,完成使命。許地山南渡之前已完成了他大部分的小說,港大的日子他雖忙於行政,卻還堅持每週教學20小時以上。已有學者考證,張愛玲於1939年在港大就讀時曾聽過許地山的課,或至少也聽過他公開演講“近三百年來底中國女裝”,這在日後直接影響了她的英文散文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以及後來自譯的《更衣記》。
許地山自臺灣到大陸,南渡香港和東南亞,最終與他的父親許南英一樣長眠他鄉。這一身世,似乎在他寫於20年代的南洋小說系列已埋下伏筆。其中〈海角底孤星〉這一篇寫新婚夫妻遷居到檳島,“自然他們此後定要享受些安泰的生活。然而在那郵件難通的林中,我們何從知道他們的光景?”那個時候,遠方是未知,但並非不知。許地山和陳寅恪都曉得這道理。
相關文章:
【專欄.花樣年華】伍燕翎/她們在半島寫作
【專欄.花樣年華】伍燕翎/許地山 做個有用的人
【專欄.花樣年華】伍燕翎/徐志摩的才情與星洲情慾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