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馬!”
走在海草床上,每走一步身體都隨爛泥下沉一截。誰要是發現了海馬立即大聲呼喚,就像發現寶藏,四散的夥伴就算“舉步艱難”也要趕來一睹風采。在大馬拯救海馬協會(Save Our Seahorses Malaysia,SOS)專業研究員帶領下,一行不同背景的人在柔佛與新加坡海域邊界的孟然邦淺灘(Merambong shoals)彎腰低頭尋找海馬。
ADVERTISEMENT
主席林志威(Adam Lim)說,套現在的話叫做“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在科學家帶領下,民眾不只是學習,而是親身參與成為保育工作的一分子。
報道:本刊 白慧琪
攝影:本報 陸家明
剛過去的10月28日,農曆十五滿月大潮,相對也是潮水降得最低的日子。下午4時30分,大馬拯救海馬協會帶領志願者、民眾乘兩艘小船從本達斯河碼頭(Jeti Pendas)出發,穿過馬新第二通道橋下,抵達孟然邦淺灘。這裡也是埔來河(Sungai Pulai)河口,有大片海草床,是海馬和許多海洋生物的棲息地。踏上淺灘,雙腳隨即陷入黑壓壓的爛泥裡,得微微抖動才能從泥濘與海草交纏中抽出。
放眼四周,後方是填海造陸而成的森林城市(Forest City),不遠處是無人小島孟然邦島(Pulau Merambong;Merambung意為草海桐,一種沿海植物),對岸是新加坡大士(Tuas)工業區。孟然邦淺灘平時水深5公尺,只有大退潮時才淺及小腿,不用浮潛或潛水就能尋找和觀察海馬。因此,大馬拯救海馬協會近20年來頻密在此考察,是東南亞區域普查海馬(seahorse population trend monitoring)時間最久的地點。
此次大約兩小時的探險旅程中,大夥彎腰低頭一起體驗大海撈針。絕非誇張,海草床長1.8公里,潮水退去海草攔腰折躺在灘上糾纏在一塊,一腳踩下黑泥沙,水就渾濁了。海馬只有成人手掌般長,通常躲在水流穩定處,用尾巴勾在海草根部。再加上海馬能在4分鐘內變色,偽裝隱匿起來,若不細心觀察,實在不易察覺。所幸,此次旅程,科研人員和一名志願者都有斬獲,共發現了3只海馬、2只海馬的表親海龍(Pipefish)。
大馬拯救海馬協會每個月都會到此普查海馬。他們用可視植入式生物熒光試劑(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VIE)標記在海馬錶皮,不同顏色來代表年份,再以海馬軀幹節數來編碼。因此,每一次到來發現海馬,研究員先用紫外線電筒照射檢查海馬身上有無標記。若是初次見面,遂用事先備好的熒光試劑標記,並記錄身形大小和健康狀況;若是重遇同一只海馬,則不再標記,只需測量身形大小變化和健康狀況。
主席林志威透露,從埔來河河口到孟然邦淺灘的鹹水地帶都有海馬蹤跡。這裡的海馬品種主要為庫達海馬(Hippocampus kuda),身體呈黑至黃色,身上有些斑點。庫達海馬常見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海域,因此以馬來文的馬“kuda”命名,目前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中被列為“易危物種”(Vulnerable species,VU)。
海馬保育不似大型動物以只數計算,而是透過普查觀察整體數量的變化。這隻能依靠人的肉眼,大海撈針般發現和追蹤。這也是大馬拯救海馬協會在這片淺灘透過“公民科學”推廣和執行海馬保育的其中一個原因。
科研人員與民眾合作搜查海馬,再交由他們標記記錄,待日後分析數據;參與的民眾則在過程中學習到海馬的知識,透過親身發現、接觸海馬加深記憶。不只海馬,同一片淺灘還住著瀨尿蝦、鱟、海星、各種海葵、海參等海洋生物。民眾能親身感受這些海洋生物棲息地周遭環境,瞭解它們面臨的挑戰。
海馬實行一夫一妻制,如何找到配偶?
其實,這也是大馬拯救海馬協會成立的緣故。2005年,已故創辦人朱及光(Choo Chee Kuang)是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的講師,當時他就在埔來河與孟然邦淺灘一帶考察海馬。僅憑一己之力實在做不來,他只好找朋友幫忙,朋友又再呼朋喚友。既然那麼多民眾對海馬保育深感興趣,倒不如開放參與,同時推廣海馬保育。
現任主席林志威原是朱及光的學生,最初跟團兩次都沒能親眼發現海馬,不甘心只好再來一次,終於在第三次憑自己眼力發現不止一隻,而是一對正在求偶、交配的海馬。
與很多生物學家一樣,林志威說是海馬選擇了他,讓他走上海馬研究之路。看到一對夫妻海馬後,他下個疑問是,一夫一妻制的海馬怎麼在海里找到伴侶?結果這成為他的博士論文題目,研究出每隻海馬原來是會發出獨特的聲音與同類交流。
2013年朱及光不幸罹癌逝世,把海馬研究的棒子交給林志威。然而2015年開始,孟然邦海草床附近展開大型填海造城工程。恰好檳城有考察計劃,大馬拯救海馬協會決定暫停柔佛考察活動,移師檳城,也趁機好好整理10年來在柔佛所蒐集到的資料和數據。
海馬數量、身形上升又下降,是人類活動還是自然變化所致?
一直到2022年,經歷冠病疫情和兩年多的行動管制,大馬拯救海馬協會接獲許多家長詢問與要求復辦孟然邦淺灘海馬保育活動。當中有不少人曾是參與者,後來成為父母想帶孩子來學習。
與此同時,他們檢視了2007年至2015年的數據,發現海馬的數量和身形有上升趨勢,但又降了下來。林志威說,這個起伏與區域人文活動、自然變化都有關係,有特定的模式。不過柔新兩岸的沿海發展、全球暖化導致海水溫度變化、煙霾影響水質等同時發生,生物學家只能假設某些情況和時機會帶來某些影響。
再加上2015年至2022年這段空窗期,他們決定重新回到孟然邦淺灘,再次展開海馬普查,透過更多資料蒐集與研究,找出海馬與周邊人文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係。
*注:大馬拯救海馬協會2023年的海馬普查活動已經完結,未來活動預告請留意協會官方臉書Save Our Seahorses Malaysia。
延伸閱讀: 【海馬保育/02】全球共47品種,我國佔12種 別讓海馬從大馬消失 相關稿件: 誰聽到海馬的吶喊?用文化喚醒裝睡的人 【碳減賽黃金/01】大馬遍地黃金 太陽能,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