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显要、商业集团、非政府组织到小市民,人人都能成为多元社会的推动者。作为森州最大的发展商之一,金群利集团(MATRIX)创办人拿督斯里李典和更是不遗余力,在芙蓉达城(Sendayan)积极打造一个各族共融的社区。
发展商区和住宅区后,他大方地将部分价值不菲的商业地或店屋,转为宗教场所用地,赠予各族兴建宗教场所;不仅献地,他还主动出钱出力兴建兴都庙、清真寺、穆斯林祈祷所(Surau)、基督教教会,以及规划中的锡克庙和佛光山文教中心。
ADVERTISEMENT
李典和接受星洲日报专访,谈他不分种族捐地兴建各宗教场所和各源流学校的初衷,表示从中体会到了“自利利他”的道理。
“我贡献了一些东西给社区的人,其实会得到更多,而他们在祈祷的同时也会心存感激,到最后我们所有人都会得益。”
献地掏腰包 建各族宗教场所
达城是位于森美兰芙蓉的一个新城镇,土地面积为5000多英亩,未发展前,这里原是一项被搁置的垦殖区重组计划地段。直到2005年,金群利集团向森州政府提出拯救方案,与州政府签署合约后成立达城发展有限公司,协助解决搁置多年的发展计划。
在达城,李典和共兴建了8间穆斯林祈祷所,还有一座现代化设计的清真寺(Masjid Sheikh Haji Ahmad),可容纳1500名穆斯林同胞进行祈祷和礼拜,社区内的非穆斯林也可预约前往参观。
从清真寺到附近的兴都庙(Kuil Sri Maha Mariamman)只需5分钟车程,同样是由李典和赠地与承建,并让兴教徒自行管理,毗邻空地则保留给佛光山盖建文教中心。
他受访时透露,当地有一部分土地也已划分给锡克族建庙,这意味着,这同一片地将会坐落3个不同宗教的场所,让达城增添了更浓厚的多元宗教共存的文化色彩。
此外,他也送了一间双层店屋给基督教会。
常以“无名氏”捐款助人
李典和是一名非常低调的慈善家,对于教育、慈善和助人从不手软。根据其助理透露,他身上随时带着两本支票簿,因为随时需要签支票资助有需要的人;平时在报章上看到他捐款只是少数,更多时候他是用“无名氏”来捐款助人。
作为发展商,捐地是难免也是责任,但免费兴建却不常见。李典和单是各族宗教场所的土地和建筑费总值至少3000万令吉,记者问“不心痛”吗?他回答:“要舍得,因为我始终认为,我们只是寄居在这个世界上,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能够把赚的钱用在这些地方是很有意义的。”
赠地建佛光山文教中心
李典和的太太拿汀斯里杨翠莲目前是国际佛光会马来西亚中马协会会长,之前担任了两届的芙蓉分会会长,平时也不遗余力的配合佛光山和佛光会推动慈善工作,特别在赈灾工作上更是表率捐赠各种物资和金钱,是一名具有大善心的功德主。
李典和在支持太太的同时,也基于非常认同佛光山开山祖师星云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理念,早在2017年6月就预定捐献一块1.8英亩的土地给佛光山建道场,并包办所有承建费用。
这项兴建计划已获得州政府批准,一切准备就绪后,预计近期举行动土仪式,耗时3年竣工。在文教中心的构想图中,设有大雄宝殿、幼儿园、寮区、滴水坊、能容纳200多人的礼堂、青年活动中心、禅堂等,设备齐全和宏伟,为芙蓉甚至是森州的佛教徒提供了一个膜拜、共修、聚会和活动的空间,更提供了一个社教中心给当地的学生和青年。
大方回拒缩减规模提议
李典和受访时开玩笑说:“建筑费大约耗资1800万令吉,不包括价值约700万令吉的商业地,说到眼睛都要流泪,哈哈!” 话虽如此,但当马来西亚佛光山总住持觉诚法师提议缩减建筑规模时,他回拒并大方地说:“不用担心,一切由我们承担就是。”
太太杨翠莲补充,佛光文教中心距离达城华小仅1公里,“家长来这里共修时,孩子可到旁边的幼儿园学习或放学后来上补习班,所以我们资助兴建也等于是在办教育。”
建各源流学校
“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命运”
从芙蓉开往达城,会先经过达城(巴力丁宜)华文小学,达城国民小学,最后是达城淡米尔小学。三所母语学校设备齐全、活动范围宽广、美化工作也讲究。
巴力丁宜华小是原是瓜拉庇县内一所微型华小,后获准迁校到达城,幸运获得金群利集团赠地6英亩和斥资1200万令吉兴建新校舍,是一所交由教育部掌管的政府华小。
建了淡小吸引许多印裔迁来
至于国小和淡小,则是李典和看到了社区人民真正所需,“教育是居民的基本需求,人家要买屋子,首先就是要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自从兴建淡小后,越来越多印裔社群搬迁到达城,学生人数也开始爆满。
“原本每个年级只分配两间课室,后来很多印裔知道这间淡小管理得很好,都来这里买房,所以现在我们看能不能再建一栋楼,各年级再多加两间课室。”虽为商人,但李典和思考事情的出发点,总不会忽略生活在达城社区的各族居民。
“城镇的校地规划一般是由政府负责,但我觉得若发展商能力许可,能帮政府减轻负担的话,对我们也有益。”换个角度想,创建一个生活机能齐全的社区,屋价销售自然变好,自利利他,何乐而不为?
特别是我国不同源流教育的办校并不容易,很多时候还得向各别团体众筹建校基金,也可能面临教育被种族政治化的风险,惟最后牺牲的还是大马子民,这些李典和都看在眼里。
典型混合社区
“比如很多华小已经变成微小了,如果发展商有能力主动把华小搬迁过来,协助华社,也能解决当地人的困境。”
李典和说,目前达城的房屋单位大约1万2000间,人口结构为巫裔约占40%,华人占40%,印裔则占20%,是一个典型的混合社区。
达城落成之时,大部分马来同胞搬迁至此,但这里没有国民小学,只能开车把孩子送到其他地方上学。随着该校人数拥挤,达城居民于是向州政府反映,这里有了华小和淡小,那国小呢?
配合教育部的计划,李典和也马上行动,继续为教育界效力,在达城建了一所国民小学,每个年级六班;旁边就是国民型中学,让不少当地毕业生省了到社区外升学的烦恼。
于是乎,这块原本价值千万金的商业地,因为有了不同信仰的宗教场所,有了不同族群的母语教育,而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不同种族迁居达城,摇身变成多元种族社区,促进彼此更紧密和谐的生活方式。
读医拖欠学费
帮巫裔生还债19万
从贫穷家境出身的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也因为积极努力争取读到大学毕业,才有能力改变自己的人生;同样的,事业成功后的他也积极回馈教育,不管是任何种族有这方面的需要,他都尽力协助。
主动向李典和寻求帮助的马来朋友也很多。有一次,一位巫裔学生远赴埃及留学,从基础班到完成医学院本科的6年来却因拖欠学费而无法领取文凭。
这名马来青年四处求助,最后找上森州最高统治者和李典和。“我一看到Yamtuan的信就想,如果毕不了业,那会毁了他一生!我赶快叫人准备4万多美金(约19万令吉)给他还学费。”
得到好心人的资助后,巫裔学生终于顺利毕业,如今成功报到卫生部实习。
杨翠莲补充:“他的妈妈为了感谢我们,特地煮了一锅牛肉咖哩和羊肉咖喱亲自送上门,一直找我们家找了快2小时,找到九点半晚上!”
每天阅报 以无名氏捐穷人
李典和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日早上都会翻阅报纸。若发现有人登报求助,如发生车祸急需帮忙、筹款或筹物资,他二话不说请助理联系相关单位施援手,署名一律列无名氏。
“锦上添花的事我不要,我雪中送炭就OK了。”
不分种族背景,能帮就帮吧!因为李典和的大方,自然有很多人跑来“求钱”、“求帮助”、“求捐款”,只要要求不过分,他都会义不容辞,把这当作自己跟别人结缘,最重要的是圆了自己想要助人的心愿。
他笑说:“当别人开口时,我不懂拒绝,我总不能说自己没有钱吧?”
李典和在金钱方面是很疏爽的,小时候虽然家贫,但却非常舍得跟别人分享,直到今天,只要能帮到人,他的心里就非常快乐,回到家总是开心的跟太太分享:今天我又帮到人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